豆瓣评论

  • 自爆椰子
    雷同、疏离、无聊的 现代生活。很有Edward Hopper或者滨口龙介的氛围。2025-05-07
  • 把噗
    属于Z世代的文学(经典)。2025-04-03
  • 巴黎评论编辑部
    “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个人如果不想的话,他就不必去想自己在想什么。科技已经在世界上开辟了许多新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消费者可以随时得到迅速即时、无实质内容且分散注意力的身心舒解。”2025-02-19
  • 巴奴日
    《搜索引擎优化》一篇最佳。2025-02-24
  • 青团团子
    痛苦又无聊的阅读体验……改成剧集也许会好,但作为小说太难看了2025-06-17
  • 費德外科
    这本书里的异性性缘中心叙事的smell耗光了我为做一个好读者准备的所有容忍度2025-06-02
  • olivia
    读起来让无聊的生活更加无聊。伦敦的生活成本压力转移给了读者,呼吸都被抑制,因为呼吸也要花钱还无聊。跟萨莉鲁尼的最大区别在于,这本书不关乎爱。第一篇最有意思一些,符合社交媒体阅读习惯的分段,每一段都适合发在xhs并得到一些like。英国做finedining四十岁malechef会背痛吸毒在高压环境下成长,不想再看。作者可能就是左翼白人异性恋男土象星座,INTJ。会隐隐拿来跟《大都市爱情法》相比,我们还是在谈爱啊,critical theory读多写多academic essay转而去写fiction的作者,不有趣…2025-03-10
  • 抓云
    1.像是长微博拼凑在一起的地摊读物,读起来总有股网文感;2.好好的突然出现“大鸡巴笨狗”这种虎狼之词,真的有被吓到。2025-05-08
  • MARKS
    一些部分挺好地还原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关系的虚无,尴尬,欲说还休。但也因此,这些故事不怎么好看,排球式的对话旨在模拟我们日常网上的废话,读起来也真的很无聊。谁想看别人消磨时间呢?大家都忙着自己亲自来把时间消磨……2025-03-04
  • 月岫
    总感觉当代小说的特点就是轻浮,第五章简直是歇斯底里的控诉,古典性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完全退位了,而我们却还在寻找它的安慰。一切都是现代性的:表达而非沉思、阐释而非观看、自厌而非沉浸,“那时的一切都更加庄重朴素”,我怀念那个书写的时代。现代人根本性的隔绝和断裂是伴随着“无聊”这一概念的出现而泛滥成灾的,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莱姆的科幻小说里展现的注意力飘忽和对深刻体验缺乏的害怕以及卡佛等美国作家展示的底层人(实际上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扩展到全体中产了)的麻木、惊恐和自我隔离,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两者结合,孤独扩散成为整个人类生存根基的时代,因为我们都没有方法与希望去找回自己。鲁尼写的故事跟这本其实一模一样,我为什么不喜欢这种写作,因为完全是对机制的控诉而非对人的追寻,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不存在自然人2025-04-22
  • malingcat
    为什么只有这么低的分数?2022年度最佳小说,对社交媒体|算法时代里中低层人士的心理现状做了温和又哀伤的呈现。欺骗、焦虑、孤独、误解和失去,六个短篇小说可以各自独立,又可以合而为一,结构灵巧,切片干练。线下的生活如此乏善可陈,屏幕上的犒赏又是如此虚无飘渺。人们不再能离开手机,是何原因?好奇、无聊、娱乐的愿望还是孩子对黑暗的深深恐惧?——PS,读小说时,一定要放下手机,不然读不出滋味来的。2025-04-15
  • Sandi
    乏味的时代小品,尤其是作者犹如写说明书一样描写你怎么使用谷歌地图、怎么在dating app上左滑右滑。是,他想在这些操作里呈现被社交网络塑造的这一代,以及他们被异化的行为。有作者去聚焦当下,这很好。但,这跟算法搭边的短篇集,却远远没有写出真正动人的故事,更谈不上结构的精巧。英国人被算法扭曲的生活当然也是全球人的写照,偶有些被打动的对话和处境,我猜想尼克也是作者自己的投射吧。但真的没有阅读趣味,总觉得作者才华有限。就是雨丝轻轻坠在这个算法时代的浪潮上,浪底下多的是可深挖的情绪。2025-02-24
  • twopersons
    差。《搜索引擎优化》还行,约会软件的搜索到匹配成功这几个细节描写得很详细,差点以为看到了科幻小说,很快还是沦为三流言情小说。如果不是短经典系列的出品,甚至很难去读完这本书。2025-03-18
  • 牧是者
    一般。充满了“啊,那很有生活了”的细节,满满的都市人的被科技包裹的苦闷、无聊。我们走到了一个不再“老派约会”的年代,爱情像《黑镜》里一样被算法抓住。互联之网笼罩了我们,重塑了一切,不过并不猛烈,而是很温吞。办公室那一章太像安静的文艺片,直到很后面的一次对于男神的反击才有些故事的味道。小说卡在了一个地方,进一步就是滨口龙介一类的日本电影/小说,还不够。2025-02-12
  • 安东妮
    喜欢极了。灵巧的、毫不走型地写出了modern life里的异动,失常与尴尬。写职场如何侵蚀灵魂一定是比写战争创伤更难以达成的小说主题,考尔德居然做到了。2025-02-16
  • 丛林宜歌
    有点萨莉·鲁尼的感觉,或者欧美Z世代作者都有大同小异之处?老一代作家还在担心智能手机出现在小说里是否违和,他们处理的素材就已经是再当下不过的生活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友谊、艳遇(是的,萨莉·鲁尼的《聊天记录》里还会写一写爱情,杰姆·考尔德笔下已经完全没有了所谓爱情的容身之处),写办公室里摸鱼看黄片儿的上司(不知自己的片单全被看到了网管眼里录入书中)和摸鱼写小说的作者自己,最后还有一段情节发生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时候。用文字处理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情感(无聊),杰姆·考尔德和萨莉·鲁尼同样擅长。2025-02-27
  • Atlas Galt
    身边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在衰退,我们记不起过去,也不可知未来,科技模糊了亲身经历和道听途说的界限,如最后一篇所述:“每天密集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再加上相对稀少的个人日常微观体验(这些微观体验曾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导致我们对时间的集体感知同时既收缩又扩张。”刚刚过去的事似乎发生在遥远的从前,而未来却被无限期地推迟。我们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醉生梦死。2025-01-28
  • 光谱仪
    整体呈现成熟且自然,让我不断可以对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找到相似的地方。我就是如此生活、恋爱、工作的,所以作者把问题抛给了我:在算法覆盖下的我们,是不是越来越无聊无助了?会产生一些跳脱生活之外的思考吗?这样的反思对于现状的改变有没有帮助?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