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perspicacité
    断续几天看完,作者的研究在元史领域迄今仍是权威,涵盖范围广、学术回顾完备、资料搜集极为详尽。只是有些地方的解释略显单薄,元人心思还是太难猜,元朝皇帝就更难了。2024-10-22
  • zhuhuanghao
    总体是好的 下了大功夫 全面但略失繁冗 部分章节有点为了完整性没话硬说的感觉 2025-08-10
  • 等待野蛮人
    手段,范式都没有新的。只不过对元代祭祀材料进行了综述2025-06-21
  • 兀外思史
    真钦敬。引用汉文史料287种,参考史料和论著共977种。特别喜欢。2025-05-09
  • 砷雨
    前两篇细碎的考证看起来稍有些烦,但后面非常好,启发性很强。2025-03-29
  • 隐清
    卷帙浩繁,包罗万象。2025-04-01
  • 烂尾斋主人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增订而来,既富学术价值,更寓方法意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本来是汉族政治的天经地义,但元廷各项礼仪措置的背后更有伸张统治法理、标榜汗权独尊的现实政治考量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博弈。元代糅合多种文化要素,“汉文化不是唯一的药方”,最终的礼俗产物却同其多种源头皆产生不同程度隔膜,不能不说是对“二元”解释框架的有力反思。就“门道”而言,本书审音勘同十分精当,对史料文本生成过程的考虑亦有推进,考证细腻、史料和学术史梳理“一网打尽”,足以为后学(尤以学位论文撰者)取法,代表着未来的研究要求。不过,或许是受老一辈学者影响,文章行文平实,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所具备的启发性大于阐述性,留下了值得申论的空间。9.5。2024-12-20
  • NADPH
    很喜欢岳镇海渎的南镇一节,“国家企图将官方意识形态强加于地方民众,带有控御地方、引导民众信仰的目的,体现出文化上的威权。然而民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国家对地方祭祀和民众信仰的控制企图,获得的成功是很有限的。”“元朝整体而言在不断吸收多元,塑造一体,其结果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可能引起广泛的疏离。后者是元朝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之一。”“《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反映的是元顺帝至正时期的情况。这一时间断面,不能代表整个元代。实际上,这些礼俗是经过元代各时期不断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射草狗作为一个整体仪式在元代以前并无先例,而是元朝糅合多种元素创造出来的一种宫廷祭祀礼仪。”2025-01-24
  • 贪吃的胖虎
    这本书主要是两条脉络,一条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一条是元代逐代的演化,两条脉络当然不是独立的,但是前者明显好很多,后者偏集中于忽必烈前后的史料,有点太偏重了。作者对材料的掌握简直令人乍舌,但是不少地方属于专家判断的领域,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说这个判断是否准确(比如说基督教/景教是否是常列参与教派等等)。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匠气感,问题驱动意识有限等等,但是作为博士论文已经牛逼到无以复加了,后来的著作也大幅改进。看这种书就让我觉得我灰溜溜走了不搞学术是正确的……2025-07-13
  • 仙儿
    80后一代青年学者的代表之作,马老师水平又高,长得又帅,真是男人中的极品2025-02-12
  • 夷则
    4.5星,四舍五入一下…全书分为祭天、祭祖、国俗旧礼、岳镇海渎、天下通祀五篇,分类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认识一至三篇中对于一些蒙古旧俗的探讨因材料不足仍存在一些问题 四、五篇更近于社会史研究,碑刻文献可以勾勒出社会不同群体在“蒙古征服之后”的努力hhh,本书视角更多是自上而下的 总的来看,元代国家祭祀是国家特征多元性的一大体现,作者也提到元代对明清国家祭祀格局乃至整体“世界观”的影响,可以引出的是元明清的整体内亚性问题?作者提到的将蒙元祭礼和伊利汗国作对比也是很有趣的方向此外就是各类考古材料,作者没有太注意的是元代的各种复古青铜祭器,在一些墓葬中也发现。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还有类似Avraga遗址这种“原初性”的北族祭祀遗址特征,希望以后有更多材料2024-11-17
  • 人间别久不成悲
    研究当然没得说,但为什么总是有「X民族特有的……」与「受汉(人/政权/俗)影响的……」这种二分论证在大行其道呢?黑人「一滴血原则」被反复嘲弄,汉也要来这一套吗?我不抵触,但是否能给出哪些是民/汉礼俗以及如何互动影响的具体论证?不能民没有就是汉的或受汉影响吧,除非整个政权和国家也是如此二分。这样的问题不止出现在本作,不止出现在元代研究。这也不是作者一个人的问题2025-04-22
  • DRYJIAYOU
    既有扎实细致的史实考证,又有长时段的历史反思;资料收集详尽,对学术史的关照令人赞叹。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