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唐书钰
    直接看文字是有点枯燥2025-07-26
  • 纳西小伙
    2025.8.1 加德满都住处深夜读完。以人类学视角重新考虑动物、机器和神祇这三类存在和人类思维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大优点是叙述过程中引介了大量相对新近出版且话题高度有趣的人类学著作。以人类学而非哲学本体论作为探究起点意味着考察议题并非上述三种存在类型的存在方式而聚焦于人类的观察视角(亦即反思部分所谓道德相对主义原则),而全书颇具洞察地将观察视角具体划分为三种类型:在第三人称视角中我们以心理远距离观察和抽象反思的方式冷静介入道德命题,而第一人称视角却要求设身处境地捕捉具体细节来处理道德困境,而区别于两者还存在着第二人称视角,在其中我们将存在视作能够并希冀发生情感和思维对话互动的“你”,而这种情感投射和意义灌注不仅让人类尝试想象以他者意识样态观察和思考世界,同时也借此无意识地完成自我观察。2025-08-02
  • 在成长的小雪
    前面两章巨好 回答了我前两天问自己为什么我不太喜欢抽象的伦理学问题的原因2025-07-15
  • ཉི་མ།
    不如预期#2025018#2025-05-28
  • 教堂里的浮世绘
    某些大学教授能不能别没货硬装,写的啥序文啊,“机器人和超级AI,无非是过去的野兽和神”这句话你说出来不觉得招笑吗?作者的意思是我们在与这些他者的相处中因袭了一部分过去的模式,而不是这些新玩意儿本身“不新”。2025-07-24
  • 食菠萝
    确实是又一本“只有大佬才能写的小书”2025-06-10
  • Nelly.L
    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用DeepSeek算命。2025-05-16
  • 呼吸不干涸
    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视角间切换总是需要某种程度上的“仿佛”游戏,想象的资源则来自于世俗经验。2025-05-1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和虚拟人物恋爱,用DeepSeek算命.……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过去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结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人类学家基恩的这部著作试图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很多时候,人与机器之间产生的深度联系并非伦理上的“应不应该”问题,而是一个事实问题。在不同社会的文化中,人们对“非人”存在的情感有着悠久的历史:泰国农民曾将肿瘤看作他过去伤害过的水牛的转世,克里猎人在打猎时会与熊对话,人对机器产生的情感不过是这种历史在当下的延续。这种对“非人类”的爱也植根于具体的文化语境。比如,在日本,人与机器的共生受到比较少的排斥,在日本文化中,机器人也相对更不会被视为威胁而是某种救赎,这与日本神道教的影响相关。人类对机器投射的情感源于人类对自身的投射,这种投射离不开人置身的环境。2025-05-20
  • 里相玉
    过于鸡肋,像是只会说事情是复杂的那种调解者,或是把一切都道德相对化的规训者,字里行间是美国人那沾沾自喜的表浅。2025-05-28
  • 卯亥
    第一次从人类学视角审视自己对纸片人、猫猫狗狗和AI机器人 机械音的喜欢!!有趣 2025-04-22
  • danyboy
    蛮有趣味。人类和动物、机器人、AI的三种关系。后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大抵是扫地机器人和chatGPT的区别。趣味主要在于作者的一些想法,例如关于人和动物道德关系,提到有人关于狩猎说:“就像某人送你一份礼物……想象动物的痛苦,就是在挑礼物的毛病……就是在冒犯”;关于机器人,说:“儒家思想可能会开发出什么样的机器模型呢?根据儒家思想,自我是社会角色和更大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于AI,人和AI的相处就像敬神,向大模型提问就像求取德尔菲神谕,像求神占卜。不得不说,用AI看星座算命早已不新鲜,但从敬神的角度来思考,蛮有趣。不妨设想,大模型终将穷尽某一文化的全部知识,那么每个文明最终只有一个AI,就像神,文明的冲突成了诸神之争,蛮科幻的。2025-08-01
  • y
    这个适合做纪录片节目的脚本,直接看太文字又碎又枯燥,事情本身是很生龙活虎的2025-05-06
  • jondic1412
    刚开始看期待很高,越到后面越失望2025-04-27
  • 我和他们聊起书
    看之前觉得自己大概知道这本书要讲什么,看了发现是我想得肤浅了……太有趣了!原来无人驾驶汽车、拔管这些都是道德层面的要求,而且是人的内心情感寄托投射,感觉以前没从这个方面考虑过。转过来想,人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凭什么judge有些人对某些东西的感情?想想也挺有趣的2025-04-22
  • Avocadoooo
    关于机器伦理的问题很有帮助,很好的一个思路:关于人工智能、临终仪器的伦理问题,更根本的是关于这些新的发明如何延伸了“人的界限”。2025-05-05
  • 好像写给WEIRD的人的科普书,把一切都归咎于道德会显得很干而且不可知,对故事的分析每次最终都指向这样或那样一种道德事实上什么也没揭示。如果道德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社会关系建构出来的(而不是也存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那么现世报完全可能不存在,当事人是不是觉得自己guilty,只要心态上没那么想就没事(心态决定一切),除非他做的坏事伤害到了他者太多以至于他者要报复,真的不存在超我的力量来主持公道吗?宇宙给我们的暗示究竟是人的心态作祟还是确有其事?当然如果我坚持这一点,作者又会说那你不过是某种特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罢了…西方人认定他们永远只能站在外面看这一切。但为什么不能像文中写的那样称他者为“你”从而更多地描述对话本身的启发?翻译得也不是那么好,有些地方都翻错了前后名词对不上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