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人文社科
她是幸存者
书名
她是幸存者
作者
格蕾丝·赵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22528052
出版年
2024-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页数
316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历史
传记
美国
纪实
社会学
女性
韩国
女性主义
豆瓣评论
闵思嘉
是母亲的文学葬礼,其讲述本身的“缺失”的部分正好就是作者所述的这些慰安妇女性在历史话语中被“遮蔽”的幽灵形象的本身。这种幽灵游荡在历史中,游荡在她们自己的过去中,也游荡在下一代的成长记忆里。生活缝隙之间的那些微小触角,就是她们庞大伤痛的气根。
2024-11-03
Herring
4.5/简单动人,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在哀悼母亲,也在理解母亲,在治愈自己与家庭的关系,也在通过讲述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经验唤起更多人对精神分裂/美韩关系/驻韩美军共同经历的理解。其中最动人的,是“食物”作为主线连接起母亲,韩国,过去和现在,食物是一种最基础的身份认同,也是让人与人保持联结的纽带。不管是泡菜,匈牙利菜,黑莓蘑菇,还是韩式鸡汤,其中承载的感情是如此的坚定,那是一种更大的爱,它不仅限于故事中的格蕾丝和母亲,也能让读者想起自己。“幸存者”在这个故事中是多层面的,母亲作为“慰安妇”幸存,甚至可以来到美国展开新的生活;格蕾丝作为家庭暴力的幸存,她有能力去理解和拥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幸存仅仅是活下来的代替,创伤是无法抹去的,但活下来并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这种意义,非同寻常。
2024-06-30
越轨者阿龙
文本杂糅了一系列的双重结构和隐喻。食物和烹饪,当它象征匮乏时,是触发母亲精神疾病的殖民者的秩序,当它象征喂养,它是疗愈母亲的良药。我觉得我在阅读时分裂为了两个个体,一个在阅读中不断和格蕾丝所讲的她和她母亲的故事共情,回忆起发生在我的家庭里的相似的故事;一个在叙事的中断和新的标题和日期下赞叹作者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我在面对家里的争吵和暴力中学会这种人格解离的方式,这让我进入大学里快速习得利用理论来自我防御,抵御家庭的“杂音”。我阅读系统治疗和家庭治疗的理论,但直到最近几年我才开始做家族史的访谈。我觉得格蕾丝做到了我想做但是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在写作里既袒露自我——因为自我所遇到的问题正是智性研究的haunting ghost,同时能在写作中展露导致问题的更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动力学或者权力结构。
2024-07-10
糖罐子
“任何社会研究,如果没有回到有关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的问题,都不算完成了智识探索的旅程”,这本不但是智识探索,还是情感探索,。
2024-07-09
于是
难民和移民的故事绝对需要几代人的叙事才能完整。森林采集,伯奇党、殖民等级……这些都是亮点
2024-07-10
基瑞尔
一本读完让人如此不适、数次想要放下(却又不舍),最后留有如此深刻记忆的口述史。它是一次如此愤怒犀利、对于隐藏历史的挖掘,也同样是一段很温柔私人的家庭探寻。她是幸存者,却是经受者;书中的叙述越是展开,关于过往的展示就愈发残忍真实。而穿梭于不同阶段、有着不同意义的食物讲述,也显然放大了这里的情感分量。想起近来荧屏上许多亚裔故事讲述上所包含的不安和创伤,从《弹子球游戏》到《同情者》,都有着着很相近的精神;要珍惜这份“不安”,也同样要对准它的根源。【2024 #73】【我身在历史何处 #1】
2024-07-02
新京报书评周刊
在格蕾丝的记忆中,儿时母亲曾是家里的支柱,她以一手精妙的厨艺与时刻体察他人的姿态搭建起她与女儿在异乡的生存空间。那时,这个家的父亲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出海,没有人知道这位母亲如何一步步在不属于自己的社区拉扯起家庭。到了格蕾丝15岁,勇猛精进的母亲却突然被确诊“炫彩精神病”。当她说出昔日曾被跟踪、骚扰、迫害的经历时,周围人都觉得这是“疯话”。直到30多岁的女儿开始为母亲做饭,从更广阔的角度回看母亲的一生时,才逐渐发现那些“疯话”最初完全是出于理性并基于现实。在格蕾丝与“第三位母亲”的相互救赎中,一段被压抑的家族历史徐徐揭开。这段历史不只关于个体的经历,也是深陷其中的个体与世代、地缘政治暴力与系统性压迫的历史残留。在格蕾丝看来,困扰人们的从来不仅是创伤本身,更是人们对创伤所秉持的缄默。
2024-07-29
AyatiBolati
想起王鸥行的自传。同样是移民二代写作自己的母亲,母亲同样因战争创伤而精神分裂。也想起严歌苓在《无出路咖啡馆》里写“慈悲的美国官员”收养一个叫韩国弃婴,取名“阳光灿烂”。阳光普照,但不照在[被迫成为的少数族裔]身上。社会学总是想回答时代的大问题,却不关心一个具体的人怎样在社会隐形的暴力下慢慢死去。
2024-07-11
赫拉扎德
这是一本让我一路读来心情复杂,感觉悲伤和温暖交织在一起的书。经历过战争的母亲将不断投喂女儿食物,作为爱的表达方式也让我非常有共鸣,我那位经历过战争的阿尔斯海默症的奶奶也喜欢不停投喂我食物,对她来说,看着我不断将食物塞进嘴里,就是她爱和安全感的来源。一旦我因为减脂或者吃饱了而停下“吃”的这个动作,她就会不断叫着我的小名,重复“吃呀,哪能不吃啦?再吃一点好伐?”。她看到我控制摄入卡路里的努力,也会说“你们这代人真奇,我们都是有一点钱就赶紧拿去买来吃。”食物是创伤、爱、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安全感的源头。我奶奶这辈子目前就没有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但我知道她在心里已经把我爱到撑住,就像是我每次见到她以后,都会撑住的胃一样,不擅长用语言表达爱的民族,好像都会试图使用食物来表达爱。
2024-07-23
噜噜噜噜噜噜
翻译得很糟糕,像是谷歌机翻……这样的题材和内容能读到我昏昏欲睡也是不容易让♂翻译你真是糊涂啊后浪
2024-07-23
♬ CaR
历史有千百种呈现的形式,从历史书、纪录片到家乡的食物、母亲的气味。本书的作者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书写这一切:糅杂着战争、移民、种族歧视、创伤这些重大的命题,又有家庭、食物、丧亲之痛、女性之间的理解与支持这些细腻的元素,在痛苦中回忆,在爱意之中思考——而这一切仿佛只有她才能记录。读的时候会让我想起杨本芬的《秋园》:“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女儿最初是被妈妈塑造的,在更殷切且严苛的爱中成长,又在挣脱这种爱的过程里成为自己,再之后,她们最终成为这世界上最理解妈妈的人,用最同情且尊敬的眼睛,看着她们的妈妈——记录她们的痕迹,就是记录自己。
2024-07-25
土星记事
比起一本私人回忆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越轨的学术产物,它容纳了太多无法被学术惯例接受的材料:战争与性创伤的幽灵、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幻觉和呓语、梦与现实的神秘交汇、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个人记忆、日常生活的一蔬一食,这些历史的冗余物经由学术经验的辅助,呈现出被长久忽略的政治意义(比如我们和食物的关系正是我们和母亲的关系的延续,这种关系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比如精神分裂症并不来自于基因缺陷,而是肇始于社会系统性不公造成的创伤)。作为移民后裔,作家怀着对一生都活在创伤中的母亲的爱,将这些不被赋予意义的事物带回到他们(家族中的男性亲属,白人男性主导的学术圈)否认的历史中,让阴影现出形状,让疾病发出声音。
2024-08-17
Fleurs.哼哼
很巧,同时间看了韩秀的最后一次专访。我猜,“一代人无法言说的创伤,会变成幽灵留存在下一代的潜意识中。”这样“跨代困扰”的概念在东亚女性身上或许会显露的尤为明显。哪有那么多人间清醒,只是她们会记得,哪怕一时无法言说,只要记得,但是记得。世界不死,良心不灭。
2024-06-29
荷尔德森
好看。看完后觉得作者好爱她的妈妈呀!从15岁开始就一直做相关研究、阅读,只是为了理解妈妈身上发生的一切。写作不是线性的,作为读者,有种和作者一起挖掘、拼凑、发现真相的感觉。作者的妈妈很勇敢,作者也很勇敢。以及,饮食非常重要。共感很神奇,读这本书期间,吃了一次海带汤,一次豆腐锅。
2024-07-08
赫恩曼尼
近期读过的最最迷人的回忆录。一个被丢弃在历史罅隙中的受苦的母亲,一段被误解和偏见撕裂成两半的人生——你会惊异于一个生命在不断涤荡的激流中顽强的抵抗,来自肉体的、精神的、社交的、记忆的抵抗。啊!原来历史是这样塑造一个人的,它使她牢牢抓握每一点生存机会,将她变得顽韧、怀旧、疯癫、隔绝。
2024-06-29
把噗
韩国版《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2024-06-27
后浪文学
这是一场直面自身隐痛的深情回望,记录了一个普通个体在历史暴力夹缝中的昂扬与坠落,也呈现了两代亚裔女性彼此依恋共生、生命缠绕的创痛与相遇。这也是一份叩问真相与公正的锋利思考,驱散耻辱禁忌给养的历史幽灵,剖露共谋的沉默深处,被抹除的幸存者人生,让君子这个被认为不值得悼念的女人,得以在书中永久“复活”。她不是耻辱的名词,她是从多重暴力与漫长创伤中努力活下来的幸存者——“那个女人,对我来说,是位英雄。”
2024-07-12
冬惊
最近读过最震撼的人物传记,真实动人,充满力量,让人想到《大地上我们终将逝去的绚烂》,同样是“战争新娘”,作者的母亲也有着惊人的生命力,靠字典和美国电影自学了英语,把亲人接到韩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融入严重排外的美国小镇,不仅在监狱上夜班,还在白天去森林采摘蓝莓、蘑菇,成为当地最大的野生蓝莓供应商。食物就是她的魔法为了女儿的学业,每年在镇上举办令所有人惊艳的派对…… 父亲虽然爱过母亲,维护她的祖国,但依然是会实施家庭暴力、买春、支持种族主义的白人男性。母亲精神分裂后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进食,作者通过学习烹饪韩国食物让她重新打开心扉,也了解了她从未讲述的过往。
2024-06-25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