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溺在水瓶里的牛
    本书没有目录、没有章节名称,也没有自序,一开始错以为是电子书版本的问题。马特尔上来就讲故事,通过第一章主角亨利的介绍,应该也在表述作者对写作这门艺术的看法。“人们之所以写书,无非就是对简短的问题作出一个完整的答复”,“艺术便是历史的行李箱”。随后通过亨利与标本师关于剧本的讨论,揭示大屠杀的残忍和民粹的狭隘,而最后的结局,标本师的凶性大发,更是揭开了施暴者所谓忏悔和救赎的面具。可以说可怕的不仅仅是人的凶残,更是人的冷漠。作者不仅想构造一种新颖的小说结构,同时想通过各种隐喻去揭示历史和人性,把这些一并纳入不算厚的书中,无意给阅读平添不少难度。2024-11-01
  • momo
    不太能接受这种非常意识流的写作方式,看完只觉得言之无物,虚无缥缈。作者总是在反复地讲“故事”——“故事能引起认同,联合大众,呈现意义。噪声有了意义,就变成了音乐;颜色有了意义,就变成了绘画;人生有了意义,就变成了故事。”“如果历史没有变成故事,那么除了历史学家,大家都会以为它已消亡。而艺术是历史的行李箱,里面装着种种要素。艺术是历史的救生圈。艺术是种子,是记忆,是疫苗。”2024-09-27
  • 游啊游的游
    奇特的叙述方式,耐人寻味2024-10-01
  • 哼唧唧
    不愧是《少年pi》的作者,不愧是力劝总理读书的公民。最后的《给古斯塔夫的游戏》作为结尾真是震撼,又让人沉默和心痛。2024-10-02
  • Hush
    对于如此震耳欲聋的东西,该怎么描述呢?文字就像冷冰冰、脏兮兮的癞蛤蟆,却试图理解田边舞蹈的精灵——但我们别无其他选择。2024-09-27
  • 闻夕felicity
    这本书应该在扉页上印上这句话:All hope abandon ye who enter here ("来者呀,快将一切希望弃扬。")因为这个看似莫名其妙、非常意识流、故事里面又嵌套着数个故事的故事,本质上是我们时代的《神曲》。更具体一点,是犹太大屠杀——或者任何类似的大屠杀、无论是刚果金、加沙、红色高棉还是什么其他地方或族裔——写入人类历史之后,作为幸存者的人们要如何描述这趟经历。但丁有维吉尔Virgil和贝缇丽彩Beatrice作为引路人参观地狱和天国,在马特尔的故事里,引路人已经无法维持人形,因为不同于但丁只是在梦里短暂参观地狱和炼狱,马特尔故事里的“今日但丁”是地狱的局内人,他所感受与试图在故事中重现的恐怖与痛苦也必然超越但丁所能谈论的量级。2024-09-27
  • 少女漫步世界
    一个故事总是从沉默开始的,因为作者要非常谨慎的下笔,要想好用什么样的文字和方式去触动对方的信仰。而一个好故事也总会以沉默结束,因为除了沉默,没有出口,没有终结,没有一个漂亮的封底可以恰到好处地封上我们提出的问题,即使所有藩篱顿然倒塌,我们也没有让一切回到最初的能力,那种没有任何代价的和好如初和救赎。“我们每个人都是事实和虚构的混合体,我们的真实身体之上编织着故事。” 故事没有封底,在这里,没有谎言。在克服了作者有些“任性”的晦涩之后,顺从的将自己和故事流放到正常世界以外的世界中去,扬·马特尔瑰丽的想象一如既往的向你敞开怀抱。生活还在继续,时间总会遗忘过去的沉重。故事结尾那残留着血迹的半张剧本上幸存的一句话——“我们能做的都做了”。2024-09-20
  • 祁十一
    “有时候艺术来源于那个隐匿的自我。”一个看似平淡的小故事,扬·马特尔的叙事和语言功底太好了,平淡的故事也能让人一直读下去。2024-10-03
  • 桃花石上书生
    这是一部充满隐喻的复调结构小说,在寓言和童话般的表面之下探讨的却是人类最可怕的欲望、杀戮和救赎。2024-10-04
  • 艺执笔
    读读这本书吧,真的。随着读到后半部分、刺目的字眼闪现,隐晦的词句渐渐明晰,才终于抓住主旨内核讲什么,从而揭开标本师伪善的面具、与故事主人公一只猴子和一头驴子共情,进而咀嚼那段世人皆知的惨烈与疯狂。历史性题材以虚构的手法层层包裹等待着读者去剥开,当过往不可避免地被蚕食风化,更需要不断有人书写、以不同形式叙述。2024-10-10
  • 隔岸之雨
    我从非想过 会以这种形式去重新认识大屠杀 以维吉尔和碧翠斯的角度 我希望 这些可以永远的被记录 被永远的记得 2024-10-10
  • anne
    不知不觉喜欢上维吉尔和碧翠丝,没想到是这样的结局,难过。以后看到驴不仅仅有小银一个名字,还有碧翠丝。2024-10-05
  • 乙左左
    书中这句谶言般的句子:“我的故事没有故事,它基于谋杀的事实。”本身也是对已然发生的事件的描摹,即“大屠杀”,而维吉尔与碧翠丝的名字也如此清晰,经由《神曲》的引导,整部小说的隐喻是变得明了,剩下的的就是这奇特的小说结构,以及嵌套或者说游戏。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这样写小说,指向性都是已知的东西,而形式又高于一切,于是小说读起来是真没办法用吸引人来形容,而这也是我有时会跌入的陷阱之一,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写作者。2024-09-22
  • bookbug
    少年Pi的名利双收后,扬·马特尔没有耽于其中趁热打铁,转而从心所欲地把靶子竖在了大屠杀这一既不讨巧也不讨好的题材上来——正如书中的作家亨利一样:因为如今这样平和明媚的世界里,不仅编辑和书商们会想出各种理由退稿,就连身边的微尘众也没人愿意听他讲什么奥斯维辛或种族灭绝,直到那封来自同名标本师的神秘来信和晦涩剧本,像维吉尔带领但丁一样带领着他重新穿越地狱一般的历史。所以本书仍是一篇充满隐喻的寓言小说,作者笔下的条纹衬衫国、以标本为由对各类动物的杀戮和灭绝、回望过去时的针线包(真相包)、面对声音时的沉默、从胸前伸出拇指朝下的手势……以及面对无以挽回的恶行他们无法想象无以名状只能称之为“恐怖们”,同样都不言而喻。两个亨利的映照也仿佛揭开了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一切暗面,而拒绝遗忘恰恰才是如实讲述的初心。2024-09-30
  • 应物兄
    “艺术是历史的救生衣。艺术是种子,是记忆,是疫苗……如果把大屠杀当作一棵树的话,其历史的根须茂密深长,虚构的果实却幼小薄弱,寥寥无几。但种子是存在于果实之中的!人们采摘的也是果实。要是没有果实的话,这棵树终将被遗忘。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翻转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事实和虚构的混合体,故事和真实身体的交织。”2024-08-21
  • 长安
    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真是本自我卖弄的烂书”,但随着吼猴和驴的出现,一切都不一样了。那种“我知道自己是作者文字游戏的一环,但我想知道他到底要怎么玩这个游戏”的受虐快感催促着人疯狂翻页——哦,关于梨的描述真是今年读过最棒的关于生命和美的隐喻——结尾很少年派,读者依然要自己选择该相信的世界。2024-10-06
  • 嗜书病患者
    《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一书的改名后再版。彰显出中国出版业为何萎靡不振又总如跳梁小丑似的在书名上搞噱头标新立异。改两次名一次比一次无厘头还不恢复本书直译的名字《碧翠丝与维吉尔》,当然我话放在这里也许第三版时会恢复原名的。扬•马特尔的小说其实都是风格话的作品,他其实很喜欢用小故事构建大事件回声。用动物寓言人类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异曲同工。当然都市猎奇故事不如海上冒险故事更有吸引力罢了。更何况这个故事乘托的底太过悲凉沉重了。今天的实时来看,华沙隔离区和大屠杀已经不是可以再被发掘的题材了。毕竟受害者转身拿起了屠刀。所以已有的作品还能被看到被讨论也不失一种另类的不该被忘却的纪念。总体上我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特别是最后古斯塔夫的13个游戏,这种人性选择题似呈现一向都能让我破防。2024-10-09
  • 您在说啥
    把这本书读完,是不是就是第十三个游戏?2024-09-28
  • 巨米雨
    掉书袋子故弄玄虚,最后那几个关于游戏的便签更是没有必要愚蠢至极,不是说所谓的游戏里面临的那些抉择愚蠢,也知道作者想暗示什么,但在这本自以为是的书之后提出这些问题(还什么游戏?)显得很不知轻重和傲慢。再一看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哦那怪不得了,我最讨厌的也最有阴影的一本书之一,那种刻在字里行间的不适一如既往!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