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SPRACHE
    一部全新的讲述中国近代史的通俗历史著作,专业性和可读性完美契合,是了解中国近代早期史的绝佳著作。王笛老师一贯的写作风格是我喜欢的,语句简练,不拖泥带水,读起来很顺畅。2025-06-19
  • 沉默的二四零六
    夹杂着作者评论的外媒视角看中国,可读性一般,试图分析北洋时期的民国政府,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导致信息混乱2025-10-17
  • 缘叄
    很厚一本书,围绕着一战斗下的中国,有点拼凑感,可读性一般,枯燥不至于就是无聊,不吸引人。2025-10-03
  • Yarvey
    全书的核心视角是透过西方观察者的视角来观察中国。这些观察者身份多元,既有身处政治一线的外交官与政治家,也有深入民间肌理的记者、作家乃至普通游客。正是这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视角,使得书中描绘的彼时中国极具层次感、画面感与可信度。由此,作者不仅带领读者回顾了发生了什么,更引导我们思考历史是如何在他者的叙述中被呈现与建构的,而后者,正是本书最独特的贡献和魅力所在。2025-08-04
  • 游伟
    不明白王老师这本书是为谁而写,似乎有点浪费时间(王老师的时间和对近代史稍有点了解的读者的时间),好像也有点挥霍王老师的学术声誉——他完全可以只是开一个书单,没必要把书单里的书抄录一遍凑成一本书。2025-08-09
  • Riosleo
    对1912-1928年中国发生的一些大事件的历史资料收集成文,填补了这一时期对一些历史事件背后的知识空白。没想到美国这一时期对中国的帮助这么大,大家存在共同利益。2025-09-21
  • Roger
    与其说是“西方人”视角,不如说是美国人视角。作者主要利用在华各种身份美国人的见闻、游记、小说和具有美方背景的在华和本国报刊等资料,定位是学术普及读物。一战时英美为争取日本支持,对日作出妥协,日本也趁此机会要挟英美等列强,中国成为牺牲品;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内部亦有南北之争的影子,王正廷与顾维钧不对付;美国代表团和舆论界多数人同情中国,最终国会也未批准和约;美国在华设宣传机构利用各种新式媒介塑造威尔逊正面形象,包括免费为各报刊提供稿子;美国一直警惕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会危及门户开放政策;五四运动期间有约300万人买报;随着1920年代非基督教运动、民族主义兴起、反帝运动,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被苏俄取代;美国对中国一直陷入自相矛盾的态度:认为中国需要一个强人维稳,又反感独裁统治。2025-08-20
  • 迷惘的人
    主要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展现1912-1928年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说了许多公道话。本来是我们最有诚意的伙伴,最终却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彻底走向此后漫长的断裂。2025-07-09
  • 延陞
    以美国的报纸为史料,从另一个视角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迁。尤其是关于五四时期的介绍,能看到威尔逊政治计划的破产也深刻影响到中国未来思想主义的道路选择。2025-06-20
  • 凯哥嘹亮
    可读性毋庸置疑得通俗易懂。本书对中美近代外交史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具体表现在美媒对近代中国的报道,以及几个具体美中两国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最后得出大致的结论就是:在民国至解放前,美国曾对中国抱以最大的同情和帮助,美中两国也曾有过蜜月期,美国曾经也是值得中国相对可靠与信赖的朋友。另一方面通过漫长的篇幅,解读了中国自辛亥革命起历史进程过程中的必然转折,以及民族道路抉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2025-06-24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本书是学者王笛最新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近年来,王笛的微观史研究作品如《茶馆》《袍哥》《街头文化》等受到许多读者关注。与这些作品涉及的城市史、文化史主题不同,本书聚焦的是20世纪初期的中美关系。借助大量的海外原始资料,本书试图通过西方人的视角观察那个大变革时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透过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我们得以看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发生于中国的历史事件在世界引发的回响,以及关键历史细节的另一面。相较于其他的历史作品,本书并非主题先行,而是作者在长期积累一手史料的基础上自然形成脉络,为读者呈现了更丰富的历史细节。2025-05-20
  • Dencywang
    东亚课的味道很浓,可补阅《在美国教历史》2025-06-12
  • 威尼斯男人
    本书以司徒雷登担任美联社记者报道辛亥革命为开始,又以他的骨灰2008年在杭州入土为安结束。在全书结尾,王笛没有给出关于民国历史的简化结论。相反,他像展开一幅未完成的画卷一样,呈现了1928年那个充满可能性的时刻:有人选择革命,有人坚持改良;有人拥抱传统,有人向往西化。所以书名叫作“中国记事”,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其实这或许体现了他的开放式历史观,即,不告诉你历史“应该”是什么样,而是带你回到现场,看历史正在成为历史的样子。2025-07-04
  • 个人走舞王路线
    能读出来“用的原始资料主要是英文,写作时则更多地征引中文的学术研究”,扑面而来一种浓浓的翻译腔,表达方式和用词都是西方式的。在近代史大框架已建立的前提下读本书以补充民初西方人眼中中国的诸多细节是可以的,就是太快餐,读着也容易,但过两天可能就没记住多少了……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