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世界美如斯
    生而为父母确实需要学习,虐待留下的创伤一辈子难以愈合2024-06-10
  • Zoe团子
    没有想到被虐待的孩子被解救之后还会有这么大的心理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被解救以后的人生能够过得更好更幸福是一个急需被解决的问题2024-06-08
  • 野茗君
    五星给故事。最后一个故事简直是恐怖片,有心理问题的父母毫无头绪地生下孩子,虐待孩子,永远的轮回。这些援助者是伟大的,在我看来约定于缺少回报(道德回报以外)的自我牺牲。人间太苦了。2024-08-08
  • 徐谌辉
    很多心理学家都喜欢把人生归结为童年阴影,总是讲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而之前我是不信的,总认为这是一种托词,一种逃避,甚至于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不负责任。但是本书给了我另一种想法。本书重点并非是受虐儿童,而是放在这些孩子被解决之后。原来他们逃离魔窟之后,活下来也并非易事,哪怕他们有善待他们的养父母。我看完后懂了,原来童年的虐待与不善待,不仅仅是精神和肉体的。是一种影响极大的延续……人当在孩童时受到这些伤害,不仅仅是一直保有创伤的问题,而是丧失了恢复的能力。心理无法强大并非因为伤口,而是被恐惧牢牢禁锢住,束手束脚,难以成长。这才是被伤害后最可怕的后遗症……2024-12-13
  • Cheer.S
    目瞪口呆。虽然对受到虐待的孩童留下的心理创伤有一定的认知,但曾经还是乐观地觉得当他们感受到了真挚的关心与爱护,是可以恢复正常的。然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之深和时间之久远还是远超我的想象,还新认识到了一些不同的心理现象和病症,真的太可怕了。这本书就是从受虐儿童的后续生活的视点出发,记录了他们在收养家庭里的生活、遭遇、成长和变化,他们要从身体和心灵,以及器质性的损伤中矫正和恢复,好好地活下去,付出了意想不到的艰辛努力。在漫长的疗程中,这些援助和参与者也非常了不起,家人之家的“父母们”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人,如此包容、理解和有爱心。2024-12-16
  • 一二三四五
    内容沉重但读起来感觉很轻快的一本书,很快就看完了。2025-03-20
  • Eykneo
    “谢谢你好好活着”。默默守护着孩子们的家人之家养父母们是背后的无名英雄。2024-06-17
  • 暴躁谭谭
    关于频发的虐童事件,我们一般关注的点都是是否已经被解救,如果被解救了孩子是不是就从此以后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虐待不止于伤害身体和心灵,还会对人体造成器质性的损伤!解救之后漫长的治疗过程,考验着家人之家的“爸爸”“妈妈”们。而且我着实没想到,经受过父母严重虐待的孩子,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非常期待去到亲生母亲身边生活,这是源于孩子们对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信任吧?而那些可怕的父母辜负了孩子的爱。没有被父母爱过呵护过的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也无法给予自己孩子爱与呵护,因为他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去爱。2024-04-23
  • 今天喝汽水了嘛
    家人之家和家庭抚养真的是很好的机构和制度啊受虐儿童被解救之后的人生其实有更加高难度的起点2025-02-16
  • 雪·法妮奥
    脱离糟糕的原生家庭,只是所有受虐孩子成长为正常人的第一步,大家似乎都没想过,多少孩子没能顺利走过那条路。最后一个实例中的受虐女孩变成了会虐待自己孩子的母亲,她知道自己不对劲(她那个孩子也真的很难带),甚至不惜撕裂自己的伤口向外求助,但也只能做到不对孩子动手但谈不上有强烈母爱的程度。这就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命题: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生养孩子。2025-02-08
  • 希望
    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伤害的孩子生理上的治愈可能只需几十天,但心理上的治愈却需要几十年。2024-12-28
  • 东林皆石
    黑川祥子记录受虐孩子们被解救之后面临的困境:自闭症、解理症、丧失现实感、依恋障碍、无法抑制暴力冲动等受虐后遗症可能困扰孩子们一生,“获得救助的孩子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依然非常严峻。虐待现象不断增加,儿童庇护所的体制建设跟不上。政府虽然明确了从设施抚养转向家庭抚养的方针,但是与其他各国相比,日本将孩子委托给养父母的比例还很低”2024-12-15
  • 总有刁民想害朕
    写了太长的稿,已经无法写短评了,总之这本书很值得2024-11-03
  • GRAVEDIGGER
    很不错的纪实。学到了“依恋障碍”这个名词,很有启发性2024-09-02
  • 李玉米
    这有点类似童话幸福大结局背后的故事。最后一篇的母亲让我心有戚戚焉。我之所以下意识逃避成为一个母亲,有很大原因就是害怕自己其实是和父母一样糟糕,甚至更加可怕的人。2024-04-23
  • 弔诡彼岸梦
    豆瓣阅读会员,主听带读。读起来很沉重,很难受。受虐待儿童产生的影响会维持他们一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尤其是第五个纱织的例子,她的子女又能何时挣脱。不配为人父母的人太多了。2025-03-09
  • 叶子zz
    24060 又可怕又心痛,做了很多标记,一边读别人的经历,一边回忆自己的成长,再对比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当家长不容易,但是既然选择当了就要负起责任呀。不知道我国对待受虐儿童是怎么开展救护了,希望能有相关文字材料可供阅读。ps 书中的数据和近况如果能再更新一下就更好了,很想知道这些曾经的孩子过得好不好。2024-05-10
  • 袖剑飞吟
    每当社会上爆出儿童虐待事件,新闻和公众的关注往往止于受虐者被解救、施虐者被惩罚,却普遍忽视孩子们被解救之后将面临怎样的困境。自闭、丧失现实感、无法抑制暴力冲动等等,受虐后遗症可能困扰孩子们一生,精神创伤产生的影响之深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知道自己生日的女孩》一书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聚焦受虐儿童“被解救之后”的世界,努力解答“幸运地活下来”之后,如何“幸福地活下去”的问题。2024-04-18
  • 書呆子
    【2024/04/20-21】『2024年阅读之BOOK94』非常棒的议题。社会上的虐童新闻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在指责不配成为父母的大人,批评这个社会在制度制定上的不够完善,哪怕是设身处地去想那些孩子们所遭受的痛苦,但是却没有根本性地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去考虑他们的心理。作者以那些被拯救的受虐孩童的后续生活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几个收养家庭,较为深入地记录了那些孩子们的生活。觉得自己还不如没了好、用战胜妖怪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心理暗示用以拜托结离症的负面影响……这些孩子,真的是英雄。2024-04-22
  • 林深不见狐
    封面的小女孩真的让我一秒想到芦田爱菜的《mother》,那样让人怜爱与心疼,受尽虐待一路“逃亡”…阅读过程中,《无人知晓》《小偷家族》《记忆删除事务所》等等非虚构与虚构作品的画面在我脑中闪回,有多少孩子的亡灵在游荡,有多少躲在壁橱里,捆在垃圾袋里,冻死在大雪天街道上…被关注到的那一部分得到了救助,可是然后呢?内心的巨大创伤可能用一生也修补不了,他们变成惊恐、易怒、偏执、闭塞,他们在自我否定去质疑一切中缓步探索这个世界,她们对他者的善意投去警惕又凶狠的眼神,他们把自己裹进坚如磐石的厚厚丝茧中……最后感慨一句爱心之家的大人们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这得情绪多么稳定,多么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贴心的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啊!!!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