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一篇读罢
    前两章作总的方法论叙述,读一过,大妙,可更精读之。后此章节为使用其方法论分析各学科之盲点所在,可随兴观览。2025-05-13
  • marsflame
    书名翻译得就极有问题2025-08-29
  • 小p
    糟糕透顶。指责刘慈欣对现代科学一窍不通,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柏格森或者胡塞尔的形而上学立场。2025-06-24
  • 达雅塔翁
    原书出版于2024年,简中出版于2025年。假如人类灭绝了,科学是否继续存在?2025-07-22
  • 张觉非
    觍着脸在正文前登推荐语的那被视为国内科学代言人的衮衮诸公们,往好了猜你们是没看,往坏了猜你们是看不懂。2025-05-21
  • gria
    这书的评价好低啊,译者干的不错,但是标题可能还是保留盲点比较好。这本书讲了盲点的四个病症:1)悄然替代;(2)具体性误置谬误;(3)结构不变量的物化;(4)经验失忆症。都非常有启发。非常引人深思什么是科学,科学该去向何处的好书2025-08-12
  • 祝羽捷
    《何为科学》提出的“盲点”概念,并非指科学知识体系中尚未探索的领域或认知的空白地带,而是指科学在其自身认知结构中刻意排除的那一部分——人的经验、感知与主体性。真正需要被反思的,不是科学看不到什么,而是科学为何拒绝去看——拒绝承认其知识生产本身便是在经验之中的存在行为。2025-04-25
  • 胡阿忧
    从“科学知识源于经验事实”这一常识性的归纳主义出发,带领读者进入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世界,体验“科学必须可被否证”的严苛逻辑。而当逻辑的利刃略显无力时,叙述又转向库恩的“范式”理论,揭示了科学共同体在“科学革命”中的社会与历史属性。书中进一步探讨了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与费耶阿本德的激进思想。整个过程如同一场生动的哲学辩论,不仅展现了各种理论的智慧光芒,也揭示了其无法避免的局限,最终引导读者深刻认识到:定义科学的持续求索,其价值或许超越了任何一个单一的答案。2025-06-16
  • 元非
    理路有点乱。强调直接经验(现象意识)是万事之基础,较科学优先,否认科学对象“就在那里”且能反过来被视为经验的基础。那宗教体验怎么说?何况无直接经验的哲学僵尸根据定义也能搞科研,所以本书基本前提至少高度可疑。后说经验像地平线,不能客体化,但又说经验“来自超越你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实践背景”,是与生活世界、宇宙首尾相连的侯世达式“怪圈”中的一环。地平线、怪圈是太过含糊的文学化意象。后面批评整合信息理论“对意识的解释将是倒退的或循环的”,便忘了怪圈也是循环。并且“生活世界”、“社会和文化”似乎也被当成了“就在那里”的客观实在,而非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生发的理论对象;讲到气候变化时本是科学建构数字的“全球气温”同理,比十九世纪高一两度并非直接经验上的区分,既然经验优先就应以当代人有空调能清凉一夏的体验为重。2025-06-12
  • 西希弗的石头
    非常切近时宜的书。铺陈开科学家(比如牛顿)出于信仰,企业家出于利益,想方设法把替代人类经验(比如第三章的把时间绵延空间化)的反复失败的历史。针对科学由资本主义驱动下发展至今的灾难性盲点,把众多科学领域的经典和前沿问题串联起来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科普”,对从事人文的研究者也很有启发价值。2025-06-24
  • 麦当劳品牌大使
    选读了两章,极其重要且美妙的书,能看出是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合写而非分头写作的书。在这个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大跃进的时代,我不确定这本书能在中国激起多大的浪花,就像本书开篇提到的胡塞尔并未改变世人的观点一样,但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人。2025-04-30
  • 薛定谔的鸽
    和汗牛充栋的科学史普及作品相比,有很鲜明的特色。观点或许引起争议,但特色是最难得的。英文名“盲点”是更准确的。2025-07-06
  • rjx
    一团浆糊的蒙昧主义纲领是没希望的2025-05-18
  • 陆钓雪de飘飘
    柏格森和爱因斯坦在1922年围绕时间的本质展开了争论,柏格森向爱因斯坦提出了作者所说的盲点,即在描述自然现象时忽视了经验,在这里是时间的概念化。爱因斯坦并不在意柏格森的批评,认为这一批评是心理学问题,因此在本质上对物理学毫无价值。人们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上风,而柏格森的声誉受到损害,他的影响力也在减弱。有一种说法是,柏格森在他的著作《绵延与同时性》中未能理解相对论及其数学公式。作者认为,柏格森的分析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但仔细研究这本书以及他与爱因斯坦的辩论后,却无法证实这些错误。正如物理学家乌尼克里希南所写的那样,作为一个精通数学的哲学家,他在处理物理理论中的问题时非常严谨,他的分析一丝不苟。可见这场辩论在哲学和科学方面的重要性值得被进一步审视:在光之城巴黎的同时性,有多少个时间2025-05-08
  • K先生
    4⭐️本书其实不太适合简中世界,本书涉及的议题,在简中世界颇为超前,处于前科学时代的世界,还相信某些过时医学的世界不太会反思科学主义走到极致后对人的认知的缺位。在科学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的大前提下,阅读本书的内容,容易滋生反科学观念、怀疑论和阴谋论。2025-06-09
  • 韧勉
    本书作者强调科学从来就不仅仅是对实在和真理的探索。从弗朗西斯·培根开始,科学的探究方法总是试图控制自然,以达到揭示实在和真理的目的。对培根来说,这种控制的目的在于减少疾病和饥荒,防止我们在风暴、洪水和地震中无所适从,以此改善人类的状况。当然,在这点上培根确实是对的。科学的惊人成就确实提供了一种对自然事件和自然过程的控制方式,而这种控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但是,科学和技术能力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通过科学工作间,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科学时代和工业时代一同诞生,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持续发展和不断成功,都与大规模工业资源的开采、转化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这一时期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与科学和技术并不是分离的。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