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学习教育
不确定的爱
书名
不确定的爱
作者
关宜馨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7
ISBN书号
9787532795604
出版年
2025-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数
328
定价
68元
装帧
平装
标签
中国
社会
育儿
教育
人类学
社会学
社会科学
民族志
豆瓣评论
想养猫的小兔子
全书探讨和研究的对象,是60、70后的父母和80、90后的孩子,但是书籍的读者应该是2025年这个时代的父母,时间跨度有点大。书籍看起来有种时代在变、但父母的职责好像一直没变的错觉。其实我觉得还是在变的,社会大环境不一样了,这一代父母的信息收集能力、经济能力和对子女的期待和担忧都不一样了。只是,看完全书,没有得到什么结论,也没有因为书籍的内容在内心长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收获不大。
2025-02-23
爱葱必须的
读过英文版,当时有很多理论一知半解,准备在读一遍中文版试试
2025-02-23
维希希图
不太好读。1、可能是过于学术,而我又是个外行人吧。有宏观和微观两条线交织并行。动不动出现“后毛泽东时代”这种词让人很困惑,因为这是个过于笼统、跨度太大的时间区间,不知道这么频繁使用语义模糊的术语是想干什么。2、以华裔站在遥远美国(几乎是香蕉人)对中国进行观察和解析,其实是很好的第三方视角。我都觉得有些家长的执着不可思议和白费力气。3、昆明和上海差别还是很大,情况很不一样,我很难relate。(魔都太过折叠,情况更复杂,在此不多说
2025-04-05
cadmananda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不顺畅,很生硬。
2025-05-27
有一颗胡桃子
在理论层面东拉西扯的论文式写作,读得很不顺畅。在快乐的童年和有保障的未来越来越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该什么做”很难把握,但是“不该怎么做”还是清晰的,那就是不要把往后几十年的人生全部压缩到前十几年,不要提前透支孩子的动力、情感和智力,因为细小的差别并不必然会在竞争中越变越大,赢下人生这场长跑的关键在于保存能量。
2025-06-10
俗女老王
硕士导师的书出了中文版
2025-02-28
大涌橋三十四號
2.5 以為會是一部引起共鳴的作品,一下子被書的標題而吸引,結果真的一口氣把它讀完就有多生氣,有一種高校老師做科研做得多了已經脫離現實生活很久的掉書袋之作。發現最近真的大量這類作品出版,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觀點。
2025-06-21
走走
当外部压力无限大家长需要考虑的太多了,当经济不好,为了维系政权,还嫌弃你素质低的时候,一切都是条条框框,所以这不是政治行为这是经济行为,因为政治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书中张欣(孩子家长)讨厌暴发户(对孩子态度),讨厌老师给孩子贴标签,你这种行为不也是给别人酷酷贴标签吗,也挺让人讨厌的。
2025-03-22
麦当劳品牌大使
扎实的研究。虽然是二十年前的田野十年前的书,读起来并没有什么过时感。对理论部分不太感冒,但写作水平很高。校者的序言非常好。
2025-02-22
Li.
当代育儿实践展现了余莲所谓“布置所产生的可能性”的一个变体,即我称为“努力所带来的可能性”的主张,相比布置,可能性更关乎努力…在现代育儿的案例中,战略性处置并不能保证成功,不过个人努力无疑是人所能掌控的。尽力而为既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最低限度,也是最高限度。
2025-02-20
MrCondom
看这题目我本来以为重点是在代际关系的,其实更多落脚到了教育问题背后的东亚文化与社会转型。跟文艺作品一样,好的人类学研究也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者的背景无疑对这一目标助益巨大。
2025-02-24
滑步东
应对不确定性的爱。“负责”是如此模糊而又如此正义的现代主体伦理,然而划定能动范围的边界这件事情本身就成为一重劳动(情感劳动和阐释性劳动)。进退失据的母亲承担了对风险未来的恐惧与呵护孩子身心健康的压力,幸福与生存已经成为二选一的难题。面临相互冲突的道德价值,主体经验就无法在意识形态误识的框架下得到关照。“鸡娃”对孩子的伤害不必多说,还需讨论“育儿神经症”工具性面向以外的伦理维度。比起投资-回报式简化所暗示的阶级再生产焦虑,更像是母亲在面临情境紧迫性时,不得不为之的道德能动性。在她们的口中,为人父母应当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配置有利环境以实现情势的流转;这一能动假设也带来了相应的责任:如果情况没有好转,母亲们往往因错失时机自我责难。放与抓的两端,其实都是不忍。文本分析提供语境,情动理论另有成文。
2025-02-21
把噗
90后写的序言好看 拉图尔行动者理论高级
2025-02-22
徒然鸟
【纸】出版社为了卖这本书很尽力了:封面文字很吸引人,翻译也非常流畅。但好的阅读体验止于校者写的序,而在正文的部分会不断让人产生“为什么会联系到这里?”“这个概念试图说什么?”“这个不清不楚的引用原意为何?”的杂乱思绪,磕磕绊绊地期待偶遇一段或几段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亮点是有的,所以并不愉快地仔细读完了)。看到原本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基本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繁杂的引用,也基本可以推测为什么要反复拿几个“势”、“布置的技艺”乃至“情动”的概念说事儿——哪怕这些概念直到读完整本书都未能让我觉得跟这个主题贴合,或确实存在某种叙述上的必要性——典型的为专业而专业,为学术而学术。重新发现了《学做工》的伟大,期待更多的中国教育选题。
2025-05-09
soloye
改开后,家庭成为最小生产单位,布置或者说“计划”的重担落到个体身上(之前人只是螺丝钉,并不需要主体性,被计划在哪儿近乎和出身相关),养育的焦虑自此开始。与关注权力、控制、再生产和抵抗的“老生常谈”(作者语)不同的是,此书转而关注道德经验、情动、布置的技艺,以及作为中产家长、尤其是母亲的作为和伦理选择。“世间存在着比‘自我’更强大的力量。”所谓不可抗力,或者现在已经习惯称之为“系统”,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表述清晰。(甚至没有勇气。)借由一个以妈妈夏令营(实际上开展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儿童游学)为实践的周婷在昆明湖带领孩子储蓄“情感货币”的场景展开分析,作者认为在无法消弭焦虑的教养里,家长通过或借由消费的方式(包括参加类似游学)“凭借布置的技艺,操纵现实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书中隐含的高频词是别无选择。
2025-03-08
赫恩曼尼
20年前的人类学观察:当“毕业包分配”成为历史,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家长如何在不安之中抚养下一代,努力平衡孩子本应快乐无忧的童年和竞争带来的压力。被压力裹挟、卷教育的基本现实,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家庭教育问题”,而应当放置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国家将教育和求职的压力下放给了个人和家庭,父母尤其是母亲成为了主要责任人,现实逼迫她们成为三头六臂的超人,施展“布置的技艺”,以此保障自身的生活和家庭的未来。“母亲们的愤怒和矛盾是在流行建议的管理话语、育儿职责的性别化,以及高度竞争的教育系统的压力,这三者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换言之,这不是一个个体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2025-02-19
Nelly.L
作者研究中的父母是60-70后,孩子是90后,阅读时勾起了很多我的童年回忆。本书解构了教育研究中常见的论断,即密集育儿是焦虑的中产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盲目和一厢情愿,而是展现了密集育儿的伦理面向:父母清楚地知道在一个有着残酷竞争的系统内——他们希望用教育为孩子带来长远的生活保障,但他们也知道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受制于诸多不可控因素,无论如何他们希望自己为孩子尽了力,做到无愧于心。读完对父母这代人有了更多敬意。我总觉得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让人难以忍受,其实上一代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不确定性当中。
2025-01-26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