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Nelly.L
    “女学生,即‘有教养的少女’,是一个现代社会以前并不存在的群体。她们是离开原生家庭之后,迈进可谓是‘其间限定乐园’的学校的一群女孩子。”“拒绝包办婚姻之后,中国少女的故事不外乎讲述了从‘父家’出走后如何找到下一个栖身之所的冒险经历。虽然这个‘栖身之所’有时是‘党’和‘祖国’,但基本上忠实于‘和相爱的人组建温暖的家庭’这个浪漫恋爱的意识形态。因此,许多女性版的成长小说都是围绕异性恋展开的。于是,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软着陆’到‘夫家’以迎合家人期待的少女们,只能被动地喊出‘你要我怎么样呢’的疑问。”2025-04-22
  • 晩圆
    “少女”作为一个现代发明,指的是介于幼女与人妻之间的“有教养的少女”的阶段,本书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近代才出现的群体在现代中国经历的“爱”的冒险,尤其关注的是女学生在“有时限的乐园”中的故事。部分章节读起来并不算新颖,只讨论“浪漫爱”和“同性情谊”似乎视野有点不够开阔,不过把许广平、杨天鹤、朱天心等人纳入讨论,的确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常涉及的视角。读到后记意外有些感动,作者讲述了作为日本学者的经历,写到投稿截止时间前要去保育园接孩子,在繁重的职业和育儿生活中常追忆在北大留学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完全属于自己的学生时代”,或许才理解“少女中国”、“女学生”如何成为作者的选题。2025-05-05
  • Monster
    一般吧,女学生的生活难道只有爱情吗2025-05-09
  • 如虎添毅
    毕业季看“女学生”的书,十分应景。脱离学校这一真空地带,人生面临新的身份转变。还好现代女性的选择,不再只有妻子/母亲的单一身份。学生时代不再是由父权向夫权的过渡时期,而是真正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预备积累阶段。2025-05-16
  • 岚山
    能和《五四婚姻》《娜拉在中国》等形成很好的互文。作者的视角和身份蛮有交叉性的,大概也带来了一些很有趣的发现:1.鲁迅、沈从文等在描述和对待女性时的他者视角;2. 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之间的情谊/情欲竟如此有渊源;3. 台湾的用日语写作的女作家;4. 张爱玲对女性的描写又精准又刻薄。正文已经很精彩,看了后记作者对成书过程的描述,更受触动,一个已婚已育的女性要坚持走科研道路要克服的困难实在太多;以及,作者在北大留学期间与夏晓虹、陈平原、贺桂梅等的交往也很动人!2025-07-01
  • 耳環超美余老濕
    日据台湾时代女学生们的那一章对我很有启发。日本的“少女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读来发觉两地少女们的处境有许多共通之处,归根到底是一种介于幼女和人妻之间的游离状态,既接受了新式教育,又被成为“国民之母”的责任裹挟。但台湾的少女们除了那“半新半旧”的身份外,还有一层摇摆在大陆人与本岛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身份。这种拉扯与割裂,只能由女性自己书写。2025-04-19
  • 青少女巡逻队
    读感极度爽快,补充了许多材料,陈衡哲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日》、女作家沉樱是第一次知道,杨千鹤和朱天心也是很好的介绍,读到一种怅然的风景,对《弟兄们》的细读让我再次确认王安忆的作品如果能沉下心来读门道是很多。写张爱玲、沈从文、许广平的部分规规矩矩,但胜在流畅。最后把《爱是不能忘记的》回溯勾连上《海滨故人》是我最喜欢的方式,很好的女性文化研究。唯一是后记感谢这个学术圈感谢那个学术圈,再次让人看到女性学者的不易和谦卑,好恨呐。2025-06-14
  • Irene_Wang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在阅读时就几乎可以想到,这些文字将如何不被这个学科的“主流”接纳,而又有多少女性读者,会和我一样在正文和后记中获取坚定的力量和答案的方向。“少女”在一百年中被赋予爱的勇气,同样不止步于异性的浪漫爱,作为这一性别面对一切巨变的源泉。教育娜拉要有经济权的鲁迅可以要求许广平不去工作,真正的“凤凰男”沈从文不直面书写女学生缘于内心隐含的自卑。从陈衡哲到朱天心,(琼瑶不也是一种延长线吗,《窗外》内外,都是女角色、女演员、女作家至诚至勇),她们比我们走得更远,仍不忘记记录这宝贵的一切,以少女的方式。可与《五四婚姻》《独立与归属》同读,也许今日所谈论的,某种意义上仍不超过一百年前的姐妹。2025-05-02
  • 昭代婵娟子
    看到后记,作者滨田麻矢老师依然和作为女性的我们一样被母职的“惩罚”压缩了论文写作的有效时间,研究者依然经历着研究对象的命运,掩卷只觉惘然。木兰只有从军和归家两条道路,在当下与未来,我们能开辟出第三条更适合我们的、我们都向往并接受的道路吗?2025-06-10
  • Claude.
    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受到淘宝大数据的推荐,当看到“少女”一词担任了“中国”的前缀,我首先产生的是一种不快感。“少女”这个词,在许多时候总是处于一种被凝视、被投射幻想的糟糕境遇中。翻开序章,才知道作者是想将“少女中国”与“少年中国”相对。在八章正文内容里,最喜欢第一章和第八章,有时可以说是读到了心潮澎湃的地步。在作为过渡期的“女学生”阶段,女孩儿们有机会建立一个不受异性恋文化控制的乌托邦,但在毕业后,这种共同体很容易就会被拆散。一度为了好友恋爱而心痛、为了同学结婚而惋惜,我的心情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贴切的描述与阐发。后记中提到了孟悦和戴锦华说过的“木兰只有两条出路”(从军与归家),作者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在“暴风雨一般的育儿生活”中完成的,这应该也算是她在平衡从军与归家这两个极有限的选项时所做出的努力吧。2025-05-10
  • 陈归礼
    滨田麻矢,神户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上个世纪曾留学北京,与陈平原藤井省三联系密切,这本书是她于2018年提交给京都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的节选版。女学生:「有教养的少女」,一个近代以前不存在的群体。离开生养她们的家庭,迈进可谓是「期间限定乐园」的学校的这么一群女孩子们,受过高等教育的少女们,对于自身的未来是怎样思考的呢?离开生养的家庭并找到在这个世界上属于自己的某个位置的冒险,女校出身的作家们是如何描绘的?男性作家又是如何观看进而描写的?这是作者思考的问题,而宋明炜论述「青春成长小说」的诞生与国家层面的文学运动之间的关系,促使作者把「青春成长小说」这样一个主题与「女学生叙事」结合起来,形成《少女中国》,部分内容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大陆各刊物。2025-03-16
  • KOMISHOKO
    只读一百年书,我们也已创造出这样的成就了不是吗2025-06-06
  • 阿阿阿阿阿潘
    很喜欢作者对我们本来以为已经很了解的关系进行的进一步挖掘,例如鲁迅拦着许广平不许她上班;沈从文表白张兆和其实充满自恋,甚至根本没有想真正了解对方;张爱玲被胡兰成出轨之后,关心的是第三者是母亲心中“理想少女”形象而自己不是……微妙的人际关系背后是男性中心的启蒙。女学生看似有自我决定权,到头来只能成为“被爱的少女”。2025-04-17
  • 本澄清
    太好了,但读完很无助。需要一起斗争的时候就松松绑,飞速发展的时候平等的假象就被抛掉,一切较为明朗的自由来源于艰难时期男权对于暂时同盟的豁免。女学生的一百年,其实就是作为同盟被团结与利用的一百年,被凝视的地位从没被改变过。2025-04-20
  • 之暾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着这两年图书出版和各种领域的意识觉醒;先锋的思想教给年轻的女孩们独立和自主,却没告诉她们实践的路径和退路。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