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鸿渐
    没有关于conflict与post—conflict的研究,所辑的文章与讲座对其他问题的讨论也没有那么深入。个人觉得一般般。2024-05-15
  • 知不足后生
    汇集书评与演讲实录,主要为近现代史研究。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大概也是本书题材所限。2024-06-10
  • 大众心理研究
    蜻蜓点水,较为普通。2024-04-04
  • sophiewest
    区域研究科普向。三星给自己不懂的领域。2025-08-15
  • 历史小学生
    季风是大气和海洋耦合环流系统,亦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季风随着季节交替,盛行风向也随之改变。春夏时节,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由西南向东北运动,先后抵达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在途经之处造成大面积降雨,雨季随之拉开帷幕;半年后,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寒冷而干燥的空气从相反方向吹向印度洋沿岸,南亚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进入少雨的旱季。沿海而居的人们积极地总结季风规律,积累了跨海远航的丰富经验,进而建立起一张张连接超越不同地理空间的巨大网络。“季风亚洲”最初是自然科学家们用来描述亚洲受季风气候系统影响地区的术语,涵盖东亚、南亚、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地区,涉及当今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近年来,人文社科学者们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季风亚洲”的概念来探讨这一广大区域内的环境适应、人员流动、文化融合、商贸往来等议题。2025-02-22
  • 希望
    内容略显散乱,不过国内亚非拉地区科普作品确实太少,这部作品也算填补相应空白。2025-01-04
  • 小冬
    第一篇《横渡孟加拉湾》的书评和所附照片好看;对南亚东南亚所之甚少,各种讲座结集信息丰富:伊斯兰传播的另一种途径(之前都不知道《千问书》),印尼伊斯兰社会主义,印度东北地区的基督教徒,印度穆斯林的困境,印度革命游击队,印尼华人和殖民政府,东南亚华人信仰体系,作家查理·罗宾逊关注的荷印混血社群与身份认同,锡克人孙大信的宗教个案,波兰视角下的南亚研究…2025-04-16
  • 凌辰
    三星半,比较平淡,更像书评等评介性文字的合集,不过大部分都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开阔眼界2025-09-25
  • 隽永的呼唤
    关于印度河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文化背景知识普及读物。2024-06-24
  • 油头虚翁
    五大洋里,大西洋仿佛是欧洲的内海,太平洋也是在近代以来变得重要起来,唯有印度洋的文化底色最为出彩,族群、宗教以及平凡的事物乘着季风在印度洋沿岸迁徙、驻留、再出发。这本书里的小文章讲述的就是一个个在印度洋上的文化传播与互动的故事,但是好像这些个案在今天这个世界很难再重现了。民族国家确定的疆域、大国政治阵营的对垒、人的心智并未随着科技提升而文明起来等多种原因,使得文化、族群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理解变得愈加困难。书中的故事对于我而言是一方面是新知识的拓展,同时也是未来学习和研究南亚的新思路和新选题的一种指引。2024-12-29
  • 肖欣
    由一篇书评和若干篇讲座内容组合在一起的一本小册子,内容很宽泛、点到为止,由一些章节比较感兴趣,但戛然而止……与之前理解文明系列的巴西之根不能同日而语,这个系列别的我准备再看看,尤其是,锡克警察、非洲折叠……2025-05-31
  • 某羊
    提供了一种相当开放性的视野,致力于打破近代国界的藩篱,展开对于东亚东南亚季风区多元族群、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如此,书中的“季风”便不仅意味着一种自然想象及其辐射的区域,更意蕴着一种流动和来源的内涵。当然,另一方面,也如本书中各篇学术讲稿所呈现的,在跳出以国界为中心的受限视域后,研究者所面对的所谓“跨印度洋”“多元文化”“流动”,实质上仍是一个个族群在各自划定的边界之间相互隔膜和碰撞的历史,其中的交流和融合仅属于勇者和绝望者——毕竟书中所关注的课题仍主要集中在17世纪以降的属于“界限”的时代。美中不足的是,由于作为讲座文稿结集,书中关于各主题的讨论多少给读者一种蜻蜓点水之感;不过作为一部在一趟航班上就可以读完的小书,可能本就更强调的是其中的启发而非阐释意义吧。2024-12-15
  • 北有汪洋
    25年的第一本小册子,听了曹寅老师的分享临时起意买的,非常有趣且好读的小册子,提供了很多好玩的议题,但是受限于书籍本身是讲座纪要汇编,很多地方刚吊起胃口却又转向另一个话题了,倘若能收录全文稿会更好吧。2025-01-02
  • 舒什金
    大视野,小课题,这样做研究的态度值得赞扬。国家,民族,身份,都是流动的概念。2024-05-18
  • 攸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没节操,令人发指!!!讲座纪要都能整理出书???好歹翻译演讲人的论文吧!202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