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硬壳Crust
    2025.7/5很薄的一本小书。我觉得阿尔茨海默症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一种病,可能是地球为了惩罚人类活得太久而制造出来的酷刑。2025-07-06
  • 木西
    完全带入到作者目送丈夫渐行渐远的无助焦虑,写到《好久不见》眼泪止不住。2025-07-07
  • sera
    《变化的头脑》里说,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多提高认知储备,而作为工作生活规律的学者阶层,认知储备应该算是多的。放在个例上,家族遗传可能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失忆、失语、失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干预,还有很多未知。2025-07-21
  • Cynthiastar
    太可怕了。。。台湾的医疗系统还是发达啊。2025-07-18
  • Jocean
    作者照顾阿尔兹海默症丈夫的真实记录,透过病情的发展看到“老老照顾”的无奈现实,同时也看到温情与爱。面对多么残酷的现实,我们都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2025-05-20
  • 一一
    9•25 南昌市图书馆的芸悦读活动。10•9在读,泪流不止。泪流不止,是在念给刘听的时候。刘说,写的好,可是他对此无感。10•10已读过,伏波的福报好深厚,我最爱的是,《夕阳人生的自己》这段。还有,更深的感受是,读了这么多患病照护的书,只有这本书让我一边流泪,一边内心非常安静也非常的干净,我想这是郑秋豫女士文字神奇的魔力,也是她本人令人敬重的,洁白内心的端庄、大气、干净、从容。在那么多兵荒马乱、疲惫狼狈的日子里,她依然有着惊叹的节律和秩序。我非常喜爱这样人,这样的文字。她的先生、女儿也都是极好的人,从她的文字徐徐看见她展露的家人的难能可贵和世间美好。2025-10-10
  • 疾叶
    几个小时读完。感人至深又无比真实的宝贵实录。“好久不见那一节”看哭……2025-09-15
  • ✧ฅ/ᐠ. ̫ .ᐟฅ✧
    看过一些失智症的书,但这本在其中算是不喜欢的。虽然一些情景描写的非常详细,但有些地方女主体现出的控制型人格表现让人不太舒服,并且在伏波失智前就一直在更多的做“母亲”而不是妻子。有些做法个人虽不认同,但不可否认,丈夫失智后确实辛苦。2025-06-15
  • 越越
    当清晨带着绵密奶泡的咖啡越煮越慢,取而代之的是摆满房间各处的咖啡杯,曾经的记忆随着时间慢慢流逝,眼前朝夕相处的伴侣近在咫尺却渐行渐远。2025-04-29
  • cITYsObLUE
    希望每一位照护者能被看见2025-05-28
  • qootqpqi
    平实而有力量。作者的好转或许部分归功于女儿的鼓励,如果是身在异国的儿子,大概更难共情母亲的处境。时常代入不同角色:我确信我无法胜任也无意胜任如此面面俱到的妻;我是否也会尽量不给女儿添麻烦而一力承担?作为旁观者忍不住评判女儿或许参与太少,可我正是同样身在远方的女儿。我想我会更早放弃在家照护,而如果我才是失智的那位,我是否赞同被送入照护机构呢?大概会的。2025-07-23
  • 杳夭
    2025-080 语言学家研究了语言学一辈子,却无法解决老伴因为阿尔兹海默症流失的认知和语言。满桌子的咖啡、不知所云的电影、半夜开灯散步、艰难洗澡、逐渐忘却莳花拼图,爱着的心;同时为自己而活。想到刘绍华《病非如此》,真挚。*1h32min读完。这个跋的学术价值……2025-07-23
  • 墨墨等侯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郑秋豫的困境正是老龄化社会的缩影。不是每个人都会罹患疾病,但这却是每个老年人可能面对的未来。衰老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本书也让我们对未来提前找到共情点。2025-06-19
  • 闻夕felicity
    诚如跋所言,作者记录的照护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丈夫的细节特别细,所以非常有参照性,一方面可以让没有照护经历的读者理解为什么照护他们如此困难和消耗照护者(当事人不已经丧失理解能力并以成年人的力气抗拒干预,甚至连脱衣服也需要四五个大汉武力压住才做得到),另一方面也让照护者的辛苦被看到。2025-05-01
  • 园有栎
    一份无比真挚的生命记录。今年上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