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游走湖畔
    本书讲的强迫性的行为来源于对抗内心的焦虑,而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其实是认识自己的行为以及面对自己行为。其中对于囤物者的章节对于我是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囤物就是为了对抗内心的不安,为了解决假想存在未来某天能用的猜测,从而舍不得扔东西。其实对于认知也是一样,塞满了总是觉得不够,但其实需求的就那么点。所以分清什么是我所需,什么是我所不需,做选择能够明确,是解决焦虑所带来的强迫行为之法。当然补充一句,焦虑导致的强迫行为是正常行为,正常人都有,我们应保持这样的认知。2022-05-03
  • 少管我
    如果是为了认识强迫各种类型可以看,为了治愈自己的话还是算了2022-12-14
  • 早睡早起
    还不错,有些行为分析的挺对的2022-04-12
  • 三七九二七
    也是讲道理,讲现实情况多于方法。没有实操方法,对我来说就是无用的书2022-12-19
  • 晴空
    “认识到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疯癫(借用历史学家罗伊·波特在引言部分所引用的观点),我们所有的困惑和不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整理厨房厨柜直至符合我们最独特的规范,获取我们不需要的物品,从葬礼上收集一朵鲜花保存起来直至干枯凋谢,为了避免错失信息而拼命地刷手机,焦虑就是这样驱使着我们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强迫行为的,而这些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抑制焦虑。在为这本书的写作做调研以及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终于明白,人类的许多行为之所以吸引我们沉迷其中,并不是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愉悦,而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这不免让人感到悲哀。但令人振奋的是,我意识到,强迫行为能够帮助我们缓解大大小小的焦虑,而这便是大脑赠予我们人类的最好的一个礼物。”2025-02-12
  • wyuabu猫的
    我对抗焦虑的方法就是找一本关于焦虑的书看。。。是类型集不是方法集2025-01-18
  • 云起
    作者用了许多例子说明精神疾病与精神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想起大学期间学习变态心理学(各种神经症和精神障碍)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变态就是异于常态,但是不同时期和不同的人对常态的定义是不一样,所以DSM和ICD也不断在更新诊断标准。强迫思维、行为无处不在,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2022-04-22
  • 麦兜小胖
    强迫行为与强迫症面面观。强迫症这个词前几年开始流行,当我们没有词语时,这类行为只被当做个例关注,但有了专用词语,又往往会超过定义范围的使用。作者通过一本书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强迫行为与驱力分析,包括常见的强迫性检查与清洗,也包括电子游戏、手机使用与上网、囤积、购物、藏书、盗窃、创作等等行为。1强迫性行为和强迫症不能划等号,正常人也会有强迫性行为,但不是强迫症。2广义上讲为了消除焦虑与痛苦的行为可以视为强迫性行为。3进化过程中焦虑感是有意义的,我们是会焦虑的人的后代,也是会使用强迫性行为应对焦虑的人的后代。4强迫症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引发的。5强迫症患者特定的大脑回路比普通人敏感。6应对强迫症的两个主要疗法: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法,正念认知疗法。7很多强迫性行为并不是强迫症,不需要泛化。202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