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历史传记
康熙的红票
书名
康熙的红票
作者
孙立天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9
ISBN书号
9787100234245
出版年
2024-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页数
400
定价
78
装帧
精装
标签
中国
历史
清朝
文化
清史
中国史
中国历史
2025
豆瓣评论
努力学习的某喵
五星,毫无疑问的五星。很难想象是作者的第一本中文专著,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平衡把握得非常优秀,太厉害了!有学术研究作为后盾,改写时又注重可读性,完成度很好。就其写作的通俗化而言,在近些年我的阅读体验里位居前列,算是标杆也不为过。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值得琢磨。有的地方我会有点“也许可能不是这样吧”的感觉,但学术作品嘛,能引发思考、引发讨论总是好事。感谢作者的用心写作,收获颇多,年度最佳预定。
2024-10-12
野云飞
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隔绝本来就不是东西方的隔绝,而是上下的隔绝,满汉的隔绝。仅康熙一人注重西学,连自己的皇子都不是,本身就注定了大清的衰败。中世纪之后,大航海,文艺复兴,现代科学又哪里是欧洲的封建君主挡的住的,不上断头台就不错了。大清在干嘛?一口一个奴才。清朝的文盲也是历代最多,现代科学想都别想,再加大规模的文子yu。豆瓣上评论好水,反倒是B站有不错的点评
2025-01-14
逸轩博雅
汤若望案的实质是朝堂满汉之争,后世的解读实际上在中西文明冲突视角下建构出来的意义。这件案子也改变了传教士的传教方式,历狱之后,传教士的结交对象由汉人士大夫转为满蒙权贵。利类思和安文思都是正蓝旗豪格和佟家的包衣,才有机会接触到康熙,加之汤若望在康熙继位问题上的站位,在北京的传教士团队才能成为康熙利用历法案打击鳌拜势力的助手。两件案子看似历法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政治权力斗争。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精彩的政治史分析了。传教士以包衣奴才的身份进入到康熙皇宫之中,除了教康熙西洋数学天文知识外,还帮助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又南怀仁造出了蒸汽机车,邓玉函来中国测算日食与伽利略、开普勒有书信答疑往来,全球史视角确实让人震惊!本书见解与文笔俱佳,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后记所说中文退步绝对是谦虚。
2024-07-09
成长
1.已经很好看了,爱不释手,酣畅淋漓。要是拍成纪录片,肯定封神了2.作为一个数学专业的学生,不得不说P294的书写错误,是“无穷级数”,不是“无穷极数”3.作者读博之路艰辛,做学问更是艰辛,佩服!4.想到康熙,脑海里就是焦晃的模样,帝王之气
2024-10-20
司空摘猫
能够在低迷的市场和一众名家作品中杀出来是有原因的,能够为了市场需求去研究更为大众的写法是有魄力的,能够以independent scholar 的身份持续写作并且根据最新成果得出新结论是奢侈和幸运的,能够这么多年扎实研究不走歪路是值得感佩的。
2025-01-02
库库子
很有意思,值得一读。所谓的历史大势往往只是后来人的想当然,身居高位者的个人喜恶则常常改变历史的轨迹。根据传教士的理解,这是上帝的安排。按中国的说法,这就是命。另外,这本书从侧面印证了茅海建的观点:清康熙以后,中西技术差距急剧扩大。因为康熙喜欢西方的思想和学术,很留意来华的西洋人和传教士。而雍正只喜欢和喇嘛谈佛,念经打坐,毫不关心西方的知识和器物。当乾隆再次对西方发生兴趣的时候,欧洲教廷却发生了巨变,慢慢地没有西洋人到中国来了。这么说来,是雍正让中国错过了世界。
2024-06-15
Bodhin
这本书一拿起就放不下,似悬疑小说般一节套着一节。通过扎实的考证几乎完全推翻了闭关锁国、文化冲突这类常见的论调。历史的宏大叙事真是经不起细节的推敲,所谓的必然很多时候都是偶然。想想康熙喝过葡萄酒,向传教士要巧克力,潜心研究代数就挺魔幻的。
2024-06-30
athe-na
可读性很强,时间线有点乱,部分表述有点重复。
2024-05-02
野风
不愧是被历史读书区的up主强推的作品,不管是从专业性还是可读性上来说,都是少见的佳作!作者从一张康熙时的红票(公开信)入手,探索清朝前期传教士们在中国的生态位。他特别关注了传教士在满清内部的身份地位,以及雍正继位后急转直下的“禁教”风波,提出了很多很不同于前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标新立异,而是逻辑清晰,丝丝入扣,令人不得不信服。
2024-10-17
安提戈涅
流畅好读,编织史料与打捞细节的功夫一流。并不与意在总结规律(在跋中,总结规律的史观被认为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论),而是将历史回到小处,突出个人性情对历史走向的某种近乎无常的影响。与其说是全球化中的清朝,不如说是内务府中的康熙与传教士,西方的宗教律令在中国的语境里也变得“曲尽人情”起来,有些结论似乎下的过于草率。ps:康熙是有多喜欢吃巧克力啊。
2024-12-23
林梓默
此书极好,令人信服,可以预定2024年最佳了。
2024-05-03
中世与近世之间
清初中西交流史,作者很擅长讲故事,对许多旧说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提出了可供信服的依据。不过作者有种基调,似乎仍然延续前近代中国转型的可能性。17世纪为何中西没有上升为文化冲突,道理作者其实也说了,传教士依托于皇权,因此他们的影响力就没超出那个小圈子,兴衰皆因此。多数士大夫眼中,也不过皇帝和他的包衣奴才搞搞奇技淫巧修几个不伦不类教堂,无伤大雅,这与雍正崇佛信道也没啥差别。另外几次接待使团为何逾越官僚制度?代表不了中西平等开放之类,其实正说明文化冲突的可能性。难不成摆弄几道数学题,就能思想进步实现科学革命?至于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只要了解晚清甚至此后在推进近代化的艰难程度,就不会对此前产生幻想。什么大国互动格局,社会和文化的包容性,都过高估计了。19世纪是17世纪的必然结局与提前演练罢了
2024-12-23
malingcat
新意叠出!一朝皇帝一朝奴才,从“洋奴才包衣”角度进行解释,官方档案中的缺失和问题迎刃而解。因为耶稣会士有奴才的身份和御前行走的方便,才熏陶出文韬武略的康熙皇帝,其胸襟和眼界非雍乾所能比。又因为雍正尚佛,禁止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毫无道理可讲。历史偶然性的背面,往往有权力的随心所欲。今年故宫有中法文化交流大展,康熙用过的西洋仪器也在陈列之中,一想到康熙曾聆听众阿哥们演奏西洋曲目,总觉得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误解了历史。我想本书一出,清史研究圈里也许会有争议。可是从博士论文修改为面向大众的著作,又实在让人叫好,繁简得当,一气呵成。建议:再版时多加一点图吧。
2024-07-03
读书笔记有人看
传教士因机缘巧合成为佟家奴才后归属内务府而实质上成为“包衣奴才”,与清朝皇帝有了亲密的主奴关系,加之精通天文历法、火器制造而受到多尔衮和顺治的重视,而康熙个人对西方科学数学等等的兴趣,更加深了康熙对传教士的信任,甚至让他们参与《尼布楚条约》的谈判。而天主教会内部爆发中国礼仪之争,导致康熙用红票维护部分在华传教士,甚至派出使团去欧洲。而因为传教士在九龙夺嫡中未有与雍正建立亲密关系,且雍正在佛法上造诣已成为精神信仰权威者,加之传教士多少介入到储位之争,曾经是康熙内核圈的传教士在雍正一上位即被逐出内务府,天主教进而因雍正的禁教令而在中国式微。
2024-04-20
阅湖
精彩纷呈,不忍释卷。19年保利春拍偶见那张红票即感惊奇,但未想到其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中西交流史内涵,更未想到真有作者将此发挥为专著。作者在“致谢”中写到,“因为导师职务变动,因为英文不好,因为选题不被接受,因为考试不过关,因为不确定是不是能写出有意义的东西,我很多次游走在放弃的边缘。”想来也是一段艰辛的故事罢,所幸最终得见此书。
2024-05-25
悼玉轩主人
不管是从学术性,还是从可读性上讲,本书都是上乘之作。从学术性来说,本书从内务府包衣这个更符合当时清代宫廷政治实际的视角重构了明末清初传教士在中国的故事。这个新的故事与之前的所有宏大叙事框架都不一样,但是却更符合当时的现实逻辑。正如作者在跋语中所言,用简明的理论框架来完美解释历史现象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轻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概率世界总是让人感到没那么踏实,正如爱因斯坦当年反对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然而不幸的是,真实的世界恰恰就是如此复杂而随机的,很多社会规律都只是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正确的。从可读性角度来说,作者对本书的打磨相当成功,全书从两个耶稣会神父在四川被清军俘虏开始讲起,将相关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沉浮娓娓道来,康熙皇帝的形象跃然纸上。。。
2024-04-23
胡萝伯爵
自幼接触传教士的康熙,熟知西方天文和音律,钻研代数和几何,好饮葡萄酒和巧克力,信任西医和西药。这样的康熙,自然了解中西差异,甚而绕开礼部通过内务府接待西方使团,以此规避跪拜问题(马戛尔尼:啊?)。彼时的清帝国,也几乎与欧洲国家体系相连。康熙长期与教皇通信(红票事件即其中一环),传信祝贺约翰三世的维也纳大捷,甚至通过荷兰来调停与俄国的战争。而康熙的优容,教士的努力,都在政权交替间倾覆,虔心礼佛的雍正发布禁教谕令,多年深耕人脉的耶稣会不仅在九子夺嫡中押宝失败,也在教内遭遇“肃托”。不过百人的来华教士从此衰落,西学随之中辍,作者认为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冲突,而是与帝王的爱好直接关联。很有意思,在“开眼看世界”之前,我们并不是完全闭着眼。
2024-04-23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