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HEXE
    共情能力强的人看完第一章一定会流泪。作者甚至不用做任何解释,中国读者就能明白这种情况,太多相似的经历,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爱和歉意是禁忌,东亚父母永远无法言说我爱你和对不起。整本书都围绕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展开,在真实的个人经历之外,作者还探究了亚裔家庭造成的群体性创伤以及关于DNA遗传信息的科学研究。即使你的童年非常幸福你也极有可能继承祖辈的创伤,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但毕竟人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甚至死亡,不必原谅但要学会释怀。书里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结尾作者通过和毫无保留接纳她的男人组建家庭来治愈自己的片段。不知道是她足够幸运还是艺术加工,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不太相信无条件的爱会横空出世。2024-10-17
  • ^东坡饭^
    后面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从复杂创伤后应激直接变成讨好型人格了。而且乔伊的情绪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稳定。2025-01-16
  • 唐古灰
    很难说读这本书是否有把毛玻璃当镜子照的嫌疑,但确实有时候会引起些许共鸣,过去接触到的大多心理学会说“这不是你的错,应该学会自我调节,抑郁就想些积极的事,焦虑就放松”,但确实一味的积极疗法反而是一种压制,每个人都会经历幸与不幸,让情绪自然流淌,感受得到痛苦才能感受得到快乐。同时有些生理上的变化是代际遗传的,所以更没有必要去逃避自己,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明白其渊源,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接受,以及爱与被爱。2024-10-27
  • 恶鸟
    华裔的家庭育儿悲剧,仍然发生在身边2024-09-08
  • Cynthiastar
    作者好精力,比我这种精神健全的人能折腾多了....2024-10-31
  • 琪琪小圆
    读到圣诞节和婚礼的章节太好哭了,被无条件地爱着的那种安全感是那样的感人啊。这本书是唯一一本我仔细看了致谢名单的书,愿作者日后幸福。2024-11-04
  • 不器量な徒然
    很多人把自己的苦难归结给原生家庭,但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又何尝不是经历过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呢?所以与其等着上一代来道歉,不如不要亏待下一代来的要紧。2024-10-02
  • momo
    坚持到倒数两章实在不想看了。这本书在研究代际创伤和群体创伤的部分达到了一个高度,再后面回归到描述“我”的部分降了下来,使它看起来更像一本自传而不是心理学书籍。2024-12-03
  • Валия
    大概读到一半草草翻了后面确定没什么好读的了。实在是过誉了,情节只能说是私小说而且没什么文学性,都是老美喜闻乐见的内容。但是又夹杂了很多其他心理学专著的内容和治疗细节,很杂糅又冗长不具有指导意义,主要意义在于科普吧又不够系统简洁,时深时浅又喋喋不休,只能说是作者自己想记录和出版一些东西。以及书中的一些不经意流露甚至并不能意识到的成功人士优越感实在引起不适,作者的种种避而不提的幸运对于普通人并不适用。对于cptsd患者并不是一个值得细读的作品(本书在我看来就不是一个cptsd康复的人写出来的东西该有的样子,而作为单独叙述东亚家庭创伤的文学作品,宇佐見鈴的《我想生下妈妈》和《车上的女儿》要好得多2024-12-12
  • Traumfuchs
    有的地方不是很能共情。尤其看到作者走出来的方式居然是“找到一个完美的、包容她的男人”2024-11-06
  • 岸边吃书
    前面是故事,让人觉得像虚构。后面突然开始正经科普了。故事和科普,反复循环。这硬生生的割裂感。看得很抑郁,有一种一直被作者拖进去的感觉。但还是有学到点什么,比如冥想,比如好好吃饭。最后几部分跳着看,没耐心了。但我觉得她好像不是真的好了,而是表演出已经好了的一种Happy ending。2024-11-12
  • Nothingtosay
    最触动的一段是接受汉姆先生的心理治疗。“要想从人际关系创伤中走出来,唯一的方法是不断操练人际关系之舞,而不只是阅读自助书籍或独自冥想。一定要走出去,练习如何与他人维持关系,重塑遭到破坏的信念——这个世界可以是美好安全的。”2024-10-05
  • 朝凪
    “我的父母不爱我,但是没关系。” 承认父母没有那么爱自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五星感动2024-09-11
  • chenken
    不是没钱不要生孩子,也不是没文化不要生孩子,而是心理健康水平低、情绪管理能力低、自己不具备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的人别生孩子,因为痛苦和不幸是会“遗传”的。2024-10-17
  • 木木
    我身体里的每一根骨头都因为过去的记忆而隐隐作痛,但我相信自己仍有获得幸福的权利。(封面语)2024-09-02
  • 风满蜃气楼
    参与了审稿。作者经历多年心理咨询与各种治疗方法之后才知道自己患有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了分析原因、找到治愈方法而开始回溯童年被虐待的创伤,深入细节,并从社区内广泛存在的儿童虐待出发,去追溯自己所属的移民群体的代际创伤,但最后,创伤的治疗还是得返回自身,打开感官,交付信任,开启与人沟通的大门。虽然很多观点体验看似理所当然,身在其中的人却往往因为某扇闭锁的心门,察觉不到自己的症结与障碍,总是试图破除障碍回复“正常”,却忘了所有情绪的出现都该被允许。应激障碍也可以是某种“超能力”,在极端时刻发挥作用,使患者比“普通人”更善于应对变化。比较感慨的是新冠爆发期间,社会不再“正常”,由此进入“非正常”状态的“普通人”才真正开始理解心理障碍患者的日常。作者的情感非常澎湃,尤其回溯童年部分,看得太难过了。2024-08-02
  • Eszterru
    有过创伤经验的大部分人可能都可以活下去,“身体里带着子弹”活下去,阴雨天痛到极点也不会喊一下,将自己全盘交付给自欺、隐忍和逃避活下去。但作者表达了不能,关于自身创伤的一切,她如此袒露心迹,毫不掩饰其中的不堪和残忍,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另外,这本书打动我的还与作者严苛、强烈的自省有关,无论是对过往创伤经历的剖析,还是在探索过程中的内观,她是在审判那些施害者,但同时不断与自我对话,并未使自己置身事外。为了让自己好起来,她尝试心理治疗、阅读、瑜伽、冥想……而写作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另一种方法论,这代表一个创作者最真实的欲望,生命的苦痛、自我的成长和疗愈与书写密不可分、共同进退。2024-08-15
  • 苏慕
    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会对PTSD患者报以同情甚至尊重,因为这是经过特别大的伤害后才会有的心理问题,是“勇敢者的徽章”。但是对于作者患有的C-PTSD,因为这是由无数次“绵延但不剧烈的小创伤”引发的,就会有人觉得是患者太矫情。“不过是爸妈说重了几句话而已,这有什么的?”甚至有的患者本人也会用这个标准审判自己,觉得自己反应过度、性格有缺陷。其实伤了就是伤了,创伤比不出大小,以被伤害的人感觉为准。有人觉得是猛虎,有人觉得是hello kitty,很正常,都应该被认真对待。2024-08-08
  • 霧雨退之.
    如果说一年前看《不原谅,也没关系》,感受到的是一种工具效用。那么,看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照镜子时的自我诊断,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笑和哭。面对创伤从来不是看心理医生和吃药就行的事,是漫长的自我反抗和自我探索,在黑暗中行走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问题能否被解决,以及黑暗有多长。时至今日,我依旧怀疑无条件的爱是否存在,能否和房间里的大象共存,度过此生。这本书告诉我了另一个答案,在远方, 有人经历过类似的事,受过严重的创伤,做了很勇敢的事,但依旧保持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或许我从未真的当过一个女儿,但谢谢这本书在北京即将暴雨的下午,让我觉得生活还有希望。解决了一些问题,可能总会产生新的问题,困境叠着困境,不过没关系,即使痛苦,也要尽力接受自己。没关系,如果你也感到很痛苦。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