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一路走来一路读
    以天津为切口,从身体看现代中国建构过程,打开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可惜的是,论述材料偏宏观,缺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国外获取本土史料较难),特别是支撑每章小结和全书结语观点还是有点乏力。不过,至少让很多人明白,中西医并不是纯粹的东西方优劣之争,而是传统与现代之争。如果能有一本近现代中西医交错史,该多精彩。2023-02-24
  • YS
    1-7章,非常精彩。2023-01-03
  • 柳无益
    上学时期的专业课阅读书目,读过一遍。2022-01-19
  • 请叫额聂小仙儿
    从保卫生命长命百岁到公共卫生健康 卫生词义的演变也是政策的演化2022-01-09
  • D
    微观史学涨姿势,农村面貌栩栩如生,让普通人也能脱离宏大叙事,从生活看历史。2022-01-10
  • 哆啦大胖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中国,卫生这个词含义的转变,讲述的是一个复杂的中国故事:它既是现代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进入中国,延长了中国人民的寿命,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的历史,更是一场城市现代化升级,政府不断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向社会大众普及新生活风尚的运动。虽然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是从欧洲引进中国的,但作者罗芙芸在书中不断强调,天津,甚至整个中国,在医疗卫生和公共管理上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中国国民素质落后,而是发展中国国家长期封闭和贫穷的结果。回首往事,天津人民真正享受到普惠型医疗服务,和彻底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一系列公有制医疗机构,这才预示着“卫生”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标志着中国的伟大复兴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腾飞阶段。2022-01-10
  • 在逃冰美式
    n刷。biopower,经典永流传2021-12-25
  • 疯狂大帆船
    “中国文明几千年来运用人类粪便使土地肥沃保持农业高产量,而西方全世界。全世界吸血既非出于真正必要,实际上对自己也无甚益处”(李比希)。这一观点没有持续多久,粪便和水的隐形就变成了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到19世纪中叶,中西方对疾病和卫生(包括治疗层面)的认知都是区大同的,科学路径是否必然通向现在西方医学认知,还是东方医学观念,还真不好说。诚如作者字里行间表示的,这并非只是技术探讨,可能是政治的,起初是翻译,对文本的解读和不对等沟通,随后是政府担当,管理和资本的缺席…与其说卫生在中国的现代性,毋宁中国现代性的卫生观念流转。2021-12-25
  • 朵朵小时候
    试图面面俱到,然而却做不到通透,比如中日现代词汇转义本身就是个大命题。加上天津近代化的特殊性,更谈不上什么普遍意义。2022-02-04
  • 自有我在
    《卫生的现代性》还包括中国精英人士引进西方先进理念的过程,包括关于卫生理念的翻译问题,也涉及细菌治理和细菌战的问题,也有新中国的卫生道路问题。用作者的原话,这本书就是“追溯了卫生如何在频繁入侵的帝国主义环境下通过改革者的努力而获取其普遍化的合法性”的过程,就是我们现代化的卫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过程。2022-02-03
  • 伲凹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清朝灭亡、共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健康”和“疾病”这一概念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一书中,基于此变化,罗芙芸将这个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天津位于北京东南100多公里处,是中国最繁盛的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利用一系列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来自英国和中国地方档案馆的资料,经由医学史、城市史和翻译研究的镜头,详细描述了天津的政治事件和城市化进程,追溯了与“卫生”一词相关的价值观和概念,并探索“卫生”含义的演变——从“守护生命”的传统中医话语到“卫生”一词作为日语词汇重新引入天津和其他通商口岸。2022-02-13
  • blingbling
    在口罩,免洗洗手液,酒精,消毒巾,防护服如此普遍的今天再去回顾中国近代卫生现代化演变的历史,十分有意义。 这本书2004年在国外出版,2007年中译版出版,精选版2021年出版。如果早一点看到,也许对新冠的防控,我们会有一种更不同的视角。 在民国,我们的卫生现代性其实是在半殖民状态下萌发的,而促进它的发展的书租界的列强,尽管列强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在租界内的本国人的健康,以及显示一种殖民者对落后的被殖民者所谓的强者姿态去建设和改变天津的公共卫生,从客观上说却推进天津的卫生现代性。 门户开放带来了细菌和病毒,但是也随之带来消灭病毒和整治细菌的办法 。2022-02-21
  • 常盤貴子
    作为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这本书最大的特点还是开创性的范式,即将中国近代的那些“中立”的话语或者科学技术(以医学为代表)视为现代化的一种“帮凶”,为殖民者(日本英国)或者民族精英(潘光旦等)乃至国家(新中国)扩大对身体的控制和管理提供合法性支持,并且挤压传统卫生的生存空间并将其边缘化,可以和杨念群等人的书配合阅读去理解权力如何借助医学的话语对空间、身体进行运作。当然,此类文化研究的医学太缺乏医学技术的知识,对现代医学批评比较流于表面(复读福柯)。当然,我还有一个疑虑:在那个年代民族精英该怎么对待现代化,应该什么都不做保持中国传统医学的主导地位吗?如果没有殖民,那么是否保持前现代的现状就是最好的吗?文化研究容易回避现代性的现实价值 ,一味指责现代性的“邪恶”是没什么意思的,类似研究看多了容易腻。2025-03-07
  • 芝焚
    有趣的是,罗芙芸的这本书是反思“卫生的现代性”,结果现在大家都在写近代各种卫生措施怎么促进“现代性”。无论是对过去发生的事,还是对史学本身,都应该有不断的反思才是。2023-12-13
  • 田间行走
    卫生何以公共,贯穿于本书的行文脉络。不管是文明身份的想象,抑或城市的视觉秩序,还是个人身体的控制/动员,以及敌人威胁的隐喻,都充分展现现代化在卫生领域逐步拓展边界、不断高歌猛进的进程。随着现代化成果的历史积累和复杂演进,卫生从私人性的养生之道已逐步转变为民族身份建构的话语和现代科学管理的权力。卫生就此成为一种官方话语,将身体及环境置于科学和国家之下。可以说,卫生向公共属性的转移,恰恰是现代国家建设和民族身份构建不断走向深化的生动写照;有三点值得进一步关注:1.知识精英在卫生权威领域中的竞合与起落、建构与规训;2.心灵思想上的纯洁干净是如何调用相关资源来实现的;3.作为公共卫生对立面的公共不卫生,是如何被公共卫生消灭而又不断被制造出来;六、七、九章写的有意思,生动展现万国天津早期的公共卫生实践2024-02-20
  • Ammydian
    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卫生之道的西化,真正建立了中国的清洁健康与公共卫生体系.2022-02-18
  • 彭柬之
    也是图书馆借的老版看完。当时这书孔网上溢价到三四百,还很少。再版也是功德无量。等搞活动买一本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