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Minerva_Owl
    看来播客节目吹过头了,《比山更高》的阅读体验并没有那么好。一本超过四十万字的“长篇”,对作者取舍、处理、编织材料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点上它做得并不好;文中时不时出现的“男性江湖语言”,与其说是作者为了所谓“完全的非虚构”而特意没有处理,不如说反映了他本人的某种局限;以及,这进一步显得作者对虚构与非虚构的理解有些死板和狭隘了。可以稍微与之对比的,是《山中最后一季》出色的技术处理。作者对自由攀登和攀登精神理解到位,攀登者们的故事很动人,书里也稍微拓展了一点自由、死亡这样的哲学和文学母题。对阿氏攀登、国内攀登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2024-09-07
  • Paisley
    「攀登所给予他们的东西,完全超越了他们被攀登所夺走的东西。」「你登顶了成功了,谁在乎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很喜欢。」「我们走进了山的内心」2024-07-01
  • Qfmfq
    这本书的写作本身也是非虚构的一次未登峰攀登,人物的心境活动、交叉叙事背后皆有海量的真实素材背书,最后的非虚构宣言印象深刻,“我认同意识流动的随机性与发散性无法被精准捕捉,但我也相信有些特殊时刻的记忆,在人的心中久久不能磨灭”。看到最后才知道阿式攀登是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它俨然与文学、音乐一样可以被称为艺术,它所探索的是极限状态下人身体的技巧与应对能力,审视的是人与自然、未知、危险之间的关系。中国自由攀登者所经历的每个辉煌时期,都伴随着悲壮而不幸的时刻。他们选择的是我们难以设想与评价的生活,这是另一种生死观与生命哲学的实践,自由与挑战或许就是他们的宿命。就像作者在播客里说,“我想写的是一个个理想主义者之死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来实现价值的方式都是攀登”。2024-07-14
  • zelika
    疫情被封在家里的时候,偶然间看了《吾谁与归》,当时是b站推荐到首页的。片子里每个人爬山的时候都眼睛亮亮的,因此对梦幻高山的几位记忆尤其深刻。拿到书也先看了梦幻高山这部分,我记得当时看视频的时候,最后几分钟非常希望他们可以成功登顶,然后安全下撤。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当时难过了好久,现在想起昊欣和stanley的遭遇还是很难过。梦幻高山的几位都自带亲切感,感觉像是自己认识了许久、但未曾谋面的朋友。疫情解封后尝试了很多东西,虽然后来我没有去学攀登,但是现在找到了一件能让我自己完全投入,能够用一生去做的事情,这也许是他们想传达的精神之一吧。就像马尔克斯说的“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感谢作者能够写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2024-07-07
  • 湮汐
    对攀登感兴趣的朋友,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自由攀登的历史。女性攀登者的笔墨相对少,除了第三视角回忆的陈家慧,其她女性攀登者难得出现时,我很希望多了解一些她们的登山与人生故事,但并不多,有点遗憾。以及充斥着烟酒与他妈的的岩友文化确实很大男子主义。几点感悟:1. 执念。过于执着某件事,人会被拉扯变形,手上紧、心里松的状态是最好的;2. 生活方式。二三十年前那代人总体上更能为了精神追求舍弃安稳生活,在“网红”“数字游民”尚未成形时,他们敢于拿自己做实验,一步步摸索理想的生活方式;3. 场上没有别人。登顶也好,世俗成就也好,都只能带来短暂的波动,最终要处理的只是与自己的关系,无可逃避;4. 永远要有国际视野。p.s. 我个人不太习惯总是时间线来回跳跃、倒叙插叙的方式,读起来有点不舒服。2024-08-03
  • 伊夏
    攀登是攀登者的通行证,攀登是攀登者的墓志铭。花了三个晚上读完,真的是一本沉重又轻盈的书。“登山就像是一张网,捕获住他,一生都无法挣脱。”这本书也像一张网,从严冬冬的故事开始就深深捕获了我(我甚至去找了他的微博,还在,大家还在纪念他)。第一次了解阿式攀登,竟然如此自由又如此惨烈。他们是向死而死的人,是把热爱看得高于生命的人。“登顶狂热”和“证明自己”常常“毁了”他们,但在他们的角度,没有这些,活着也没有滋味。自由攀登的高标准、这十几年的行业发展、具体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作为背景的历史大事件……像看了一部好长好长的纪录片。小明老师对“非虚构”的要求也太高了,连人物们的对话和内心活动也全部有依据有注释,真不愧是长期深耕这个领域的写作者。期待他继续为这样的一群人记录下去,他们的世界,比山更高。2024-06-18
  • 西窗随笔
    牛逼啊牛逼,非常好的非虚构,阅读全程伴随着心里喊叫“我操、牛逼、疯了、天哪”和数次的泪奔。读完最大一感受就是,如果要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自由攀登这项伤亡率极高的运动,不是征服自然、超越自我、挑战极限这类,最贴切的一个词儿是奔向自由。全书六百多页,讲了充满悲情与荣耀的中国攀登史,书写了两个大字,自由。自由在这里不再抽象,而是非常具体地体现在攀登者的每一次攀爬,付出的每一分代价,甚至是生命中。为每一位永远留在高山上的勇士鞠一把泪。2024-06-27
  • Cynthiastar
    没期待中精彩。感觉第一部分最好,严冬冬这个人物太出彩了。总体来说叙事技巧比较生涩,内容有很多压缩精简的空间。2024-07-10
  • Aleoo
    想起19年昊昕和Stanley发生事故后,成都本地一家媒体想要采访,但当时情况不明且家属不愿接受,于是记者转头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搜寻救援需要的“钱”,文章一出,评论多是“作死”、“浪费资源”之类。一直觉得,话语是一种权利,能把攀登背后的心路讲出来,不论是作者还是书中人,真的辛苦了。2024-07-16
  • 是沈小姐啊
    读完前两章,实在读不下去了……1,作者在线下活动中表示,自己不喜欢当代非虚构作品中大量“我”的存在,因此把这部作品的“我”都隐去了,而我的理解是,这种表面上的退缩,恰恰是ego 很大的表现,为什么?因为2和3;2,刻意强调自己的真实性,做了大量采访工作,好像整部40万字作品无一字不引用,还在末尾有这么大篇幅的注释,但是,采访而来的信息一定真实吗?被采访对象的任何说法难道不基于自己价值观下的视角吗?而时间又会怎么篡改记忆?即使大量采访交叉印证,也并不能增加多少可靠性。如果作者承认所谓百分百的真实并不存在,那么为何要这样凹造型?3,登山群像,在这个时间跨度中,没有值得书写的独立的女性登山者吗?女性登山者一定要是这些男性登山者的妻子/女朋友/爱慕者才配出现吗??4,两颗星勉强给第一章2024-08-07
  • 阅读体验复杂。故事精彩、易读。但是对作者的表达很是不适,尤其第一部分中三位女登山家全部以男性欲望的客体出现,被男性爱慕的女神、爱慕男性但被拒绝的失意女人、愿意陪伴男性身侧的女的,不觉得这种视角是因为缺少采访素材。其实都有听到过作者上的各种播客,不适感一直存在,言谈中皆是“我如何如何”,好像缺乏共情,似乎故事也好、登山也罢,皆“为我所用”,是其满足自我ego的工具。2024-07-20
  • 麦麦
    好离谱的高分。震撼谈不上,大男子主义倒是快溢出来了。2024-07-30
  • 出町柳一乘寺
    非常用力地推荐!我看到这个选题的时候并没有提起多大的兴趣,对自由攀登也一无所知,这件事情太小众了,与我们的日常也没什么关系。特别是每天都在被大词和抽象概念包裹围绕,不断对各种事物祛魅,缺乏热情又渴望热情,又一次看到“自由”“理想主义”“生活方式”“燃烧生命”这些帽子的时候,内心几乎毫无波澜。不过打脸光速出现,还没有读完第一章我就迅速被点燃了,那些我们平时滥用的词汇只是之前被放错了位置,在这本书里它们又得到了应有的重量。我不懂,我好奇,我张大嘴巴,看他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他们所焕发出的生命最本质的力量在某一刻透过文字与我连结。2024-06-25
  • 春天的石头
    这是一部非典型残酷青春物语。对于我来说,看这本书的感受可能跟大多数读者不太一样,因为我自己也算是这个自由攀登群体中的一员。其中详写略写到的大几十个攀登者,除了较早退出国内攀登舞台的马一桦等刃脊众,差不多有七八成是我在现实中认识的,一起攀登过,共事过,至少是打过照面的人。还有他们登过的那些山,绝大多数在我脑中都有清晰的画面。看这本书也相当于回顾了一遍我过去二十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书中的自由攀登者们,出身阶层各不相同,但都从无意义的内卷中抽身出来,只为寻找有作为的空间。攀登确实带给他们最大的快乐和自我实现,如临梦幻高山;但攀登也给过他们最深的重创,伤痛、遇难,留给至亲无尽的悲伤……但他们面对时代和现实的困境,曾经努力过——稳定与动荡,自由与束缚,人生可能有另一条路。2024-06-21
  • showmeflora
    读下来感觉和震撼无关。与其说不适合非了解登山文化的人来读 不如说所有不崇拜登山的人看了都无感?看完只记得一句话“在英雄叙事流行和大男子主义当道的中国登山界” 确实哈…2024-07-06
  • JL
    全书很快读完了,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但是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越发产生了又是男人的爽文的不适感。书中的所有女性人物非常脸谱化,总是一笔带过,作为男人们仰慕的对象、家属、甚至是求爱不得的纠缠者。2024-07-23
  • laughline
    十来年里(我没想好时间具体可以放到多长)我读过中国人写的最好的书。我在地铁上、高铁上、飞机上读,几乎是把一天里状态最坏的时间给这本书。因为我知道读它就会像注射肾上腺素,让我在萎靡困倦时也提起神来。这么说吧,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很多人死了,但他们精彩又寂寞地活过,没有辜负生命。2024-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