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HeliumTrois
    前几天刚看完传教士和中国邸报的书,现在看传教士和中国历史,很全面,一个是传教士如何知道现在(当年)的中国,一个是传教士如何知道过去的中国2025-04-08
  • 忙莽鸡
    本书展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将中国上古历史融入世界历史的早期尝试,是一部扎实的史学史佳作2025-04-12
  • Martinaise,R.
    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写作中国历史的传教士们用什么材料。耶稣会传教士对新的远古历史的发现及运用,与明末清初历史编纂传统转化为纲鉴类形成的历史书写文化空间,构成了“文化间”。索隐派和历史派均学会了运用中国史学的方法为自己论证。并对欧洲的时间、历史观念产生影响。PS 之前看了白晋的索隐,感觉也还行?就是预表嘛。然后一看傅圣泽,喾、尧、舜等都是假的。三代传承的“中华帝国”是更高层面的帝国,都是神话想象。作为普世和永恒帝国的周,指的是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然后这些经典文本也不是中国人写的。中国人很久之前失去了古代圣贤孔子建立并供养的学派(经书守护者)。点点点。当然,当今学者的偏见可能更甚,只是采用了比较隐蔽的预设2025-04-14
  • 阿元聊历史
    钟鸣旦教授的研究,向来被一条线索所贯穿——“西方人如何接触和理解中国的事物”。这一次,他的切入点,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种特殊体裁的史书——“纲鉴体”史著。这种史著,本质上明清时期对于前代(主要是宋代以前)通史的编纂。作者将其与十七、十八世纪在华欧洲人所书写的中国历史进行交叉对比研究,考察欧洲人所参考的史料,以及双方书写的异同,以研究本书的核心话题——“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2025-05-22
  • 惟文字间
    用文本间性和文本交织来“转译”耶稣会士历史学家神学家的资料来源/举证说明,姑且也敷衍得出一本专著。2025-04-14
  • 陈觉民
    论文合集。不少文章《世界汉学》等杂志已有收录。明末清初两种主要的通史著述类型分别为纪传体和编年体,它们都以宋代的史著体裁作为模本。两种类型的史著在明代均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对大量不同注释的综合方面。这两种类型的史著均转化成纲鉴体史书,这使得历史更易于被读者广为接受,并产生了对历史评判的新视角。清初,上述发展获得康熙帝的认可;然而到了清中叶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通过修纂《四库全书》,许多明末史书被查禁,这也解释了今日我们为何对这些史著所知甚少。家和户作为家庭的基本概念、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代表着父居(patrilokal)和父系(patrilinear)家庭的宗族结构的基本原则,钟对孩子母亲的重视问题及早期耶稣会教士对超自然生产的关注问题进行了说明。2025-03-27
  • 努力学习的某喵
    围绕帝喾和他的妃子神奇生子故事,看欧洲传教士如何书写中国上古史。做得很细致,四章分别梳理中国史书资料、传教士参考了哪些资料、中国人如何看待帝喾故事、传教士如何解释帝喾的故事。题材有点意思,可读性一般,对经学、神学、纪年等相关内容兴趣不大,跳着翻完。最大的收获是增加了对纲鉴体史书的认识,以及知道耶稣会士有“历史派”和“索隐派”。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邸报》那本的题材和写作。202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