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Takeru
    内山教授选择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意思的问题,即为什么1965年以前,日本各地都存在着人们被狐狸欺骗的传闻,而1965年以后则几乎同时在各地消失了。内山教授从人们被狐狸欺骗的故事着手,分析了1965年日本发生的变化,日本的战败、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等等都导致了日本人自然观、信仰观、生死观等的变化,进而引申到了历史哲学的问题。从对一个现象的研究,延伸至人与自然的观念并进一步至如何看待历史以及历史哲学的问题,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内山教授举重若轻,足见其功底以及哲学思想。 其中,对于“自然”(じねん)与“自然”(しぜん)的区别,以及“自然行为”与“违背自然的行为”的模糊界限的探讨很有意思。2024-10-05
  • 闻夕felicity
    通过分析历史大背景(日本战败和战后的经济腾飞)、技术(电视等媒介的普及)、教育(以科学观为认知模式的国民教育由国家强权推进普及到山村里)、生产和生活方式(从靠山吃山到走出大山进入城市讨生活)的改变,作者带领我们分析了日本山民是如何从名为自然(じねん)的观念世界走向了今天的自然(しぜん)。本书的大部分篇幅落在了对“1965年以后日本人不再被狐狸骗了”这个观察的分析,在“日本人到底是怎么被狐狸骗的”这个主题上并没有展开,因此以对民俗故事的好奇为动力而翻开本书的读者需要降低自己的期待。但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给我们讲解的日本山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关于“上山”的民俗在惊人和有趣的程度上并不输给狐狸。甚至可以说,这种“上山”习俗从非常真实的角度解释了另一种《楢山节考》。2024-10-11
  • 如水圆清
    握在手里很小巧,读起来也很精巧。我想在作者的这种表达里凸显的是作为“低音”的自然与共同体的互相渗透,是共同体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共同体。人渴望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却永远也无法舍弃“我”“私欲”的意识,在这种不安感中的人依然借助自然之力,与自然共生,这便成为了民众接受日本佛教本觉和绝对他力思想的无意识根基。神、佛的本体既是自然,也是改造自然为村落、并最终回归自然而然的祖先。人的生死在村落与自然的生命世界中融合,神的形态具象化为村落的通过仪式,具象化为被狐狸欺骗的故事。这就是日常与神圣,个体的生命与整体的生命相交织的场所。大概这也正是为什么,网野善彦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转换作为日本史分期标准。除了跳出智性的历史与过去对话之外,这种自然观、生命观解体之下人所能做出的回应或许确实很渺茫。2024-10-22
  • 长安
    “不符合当下价值精神的东西会被隐藏。”所以我们建国之后动物不可成精,他们1965年之后不再被狐狸骗,归而言之,塑造人的物质世界改变了,塑造人的灵魂世界也随之坍塌。所以借由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启发思考我们民俗学里的诸多问题。2025-06-28
  • TCE
    篇幅很小,但意外精彩!已确定为本人年度十佳!“心灵史”叙事,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工作忙碌时候老是想着往山林跑……读完很感慨,也很惋惜,为我们失去的那些和自然与古老传说的联系,也许这就是“进步”的代价。但这样的“进步”是真的进步吗?今天被绩效社会反噬的我们,无法不怀念那个与自然和动物共生的慢生活时代。2024-11-10
  • 盛文强
    狐狸捉弄人的故事,在昭和四十年左右不再有了,时代的发展让人脱离了动物通灵的自然属性,教育的单一标准也让人失去了通灵的能力。记得先伯父在时也谈起过八十年代以后没有撞鬼的传闻了,他认为是电灯普及,电光能杀死鬼。2024-10-12
  • soloye
    很细致入微也通俗的专题研究,以小见大,不囿于所谓的“大问题”。但隐隐担忧的是作者强调的“多元”“直觉”容易成为具有智性之前的反智的理由,安于个体的无知和扁平,尤其是个体的扁平和单薄恰恰是因为缺乏反思的“有意为之”。2024-10-19
  • 齐物秋水
    《癸辛杂识》里讲,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东坡也是不相信有鬼的,而他仍旧想听,姑且不管他有何用意,但智性视角的历史无法抹去身体性、生命性的历史,却是无疑的,这也是鬼故事层出不穷的缘由。昭和四十年后,日本人不再被狐狸骗了,那中国人什么时候不被鬼骗了呢,还记得么,一九五九年何其芳受命编写《不怕鬼的故事》,影响巨大,虽说此“鬼”意有所指,但智性的历史侵入身体性的历史恐怕是有时代的意义的。视角有趣,是可以写出有趣的书的,可惜国内不擅此道,日本学者能写狐狸,以历史哲学民俗的杂糅,那此处谁能写中国人为什么不再被鬼骗了。2024-12-27
  • 满格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许多聊斋故事,不知为何,那种好像从文化根基里出现的乡土味的亲切感,在如今的都市怪谈中找不到了,剩下的好像只是膈应、疏离又充满雕琢味的恐怖,与身不亲。发现这本小书居然解答了我这个长久以来的疑惑:一个是从生命体验中生成的故事,另一个只是智性为了猎奇而编造的故事,所以力道与生命感完全不同!确实是这样!但是随着技术时代的发展,也许我们的下一代愈发无法体验生命与自然相连的感觉。但,如果只剩下智性或者说理性观照的历史,这样的世界又该是多么寂寞。2025-01-29
  • 芷舠
    仔细想想内山节的研究还挺浪漫的,人被狐狸骗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被智性驱逐了,它们依然作为看不见的历史而存在,而这些故事未来有一天也有可能重新回来。如果历史只是线性发展,那该多无聊。2024-11-04
  • Hakumo
    这是一本渐入佳境的小书。作者的野心很大,就像前近代会惑人心智的裂尾(狐狸、黄鼠狼、狸猫)一般,从民俗故事聊起,直到最后几章图穷匕见,阐发自己对近代化、历史记忆等话题的看法,很有启发也能引起共鸣,可一窥那一代人对日本现状与未来的忧与思。本书也可当作宫崎骏类作品的导论来读。2024-11-07
  • 基瑞尔
    今年第一本出版的「译文坐标」。是很有趣的小书,看似好像在回答由一个孩童提出的很“幼稚”的问题;却先由传说而起,再触及自然、政治、信仰、经济变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分界点,再到二十一世纪。作者在最后谈及传说(和其余虚构的创作)的存在,意味着被人感受、接受、理解;并委婉指出当下变迁后都不再成立的现实;在合上书页后,感到一阵说不出的彷徨。【2024 #114】2024-10-08
  • 黎戈
    其实说的是科技时代的人类,失去了到自然的交流与共生力。人变成智性的孤独原子,失去了到身体性、生命的真实连接,与支持。2024-11-13
  • 三童
    一个绝佳的思想史切片,也是一个绝佳的心理症状史切片。狐仙实为泛灵论心理表现,一种把自身妄想投射到外部的心理机制。从泛灵论秩序到理性秩序,是一个理性介入造成去魅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功能发展的过程。由于心理上从泛灵论转化到理性秩序,故而狐仙消失,可见先有外部秩序转变,才引发心理结构改变。2024-10-31
  • .
    有意思,但是啰嗦… 5万字的书,其实2、3万字就够了2024-10-11
  • 葵ことり
    有点绕,但观点启发了我。在应试教育的普及、技术的进步、对理性社会的追崇等变化下,现代人逐渐和自然失去了动物性的联系——但又因为还是有着沉重的肉身,所以无法填补内心因被剥夺动物性而腐蚀出来的、巨大的空洞;想跳出历史循环的人类反倒因为自身的偶然行为而成为了时代意志的木偶,重复地上演着同一出主角面容模糊的布袋戏。那些看不见的历史塑造了最重要的人,但现代化又侵蚀掉它进而创造了无数的机器人,到底是拥有“自我”并成为现代人快乐呢?还是融入集体并远离部分现代化物品舒心呢?——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只会有一些“个人”选择。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