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丽龟达腋
    似乎稍稍忽略了钱玄同与顾颉刚上世纪所处的20年代之背景,尤其是钱玄同,他是纯粹的“史家”么?以及缘何顾颉刚到晚年依旧秉持自己的“刻意造伪史”之“层累说”?2025-02-12
  • 审视与反思
    年少成名之作,从思想史的视角剖析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深入分析了清代以来经学的演变,指出古史辨运动的内部因素,从朴学(东汉之学)—今文经学(西汉之学)—康梁廖平(西学的掺入)。为了应对近代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儒学的改造导致了儒学内部张力的扩大,当经彻底支配史时,经实际上就空悬为一种信仰,为拯救传统而不惜反传统的思想,终将导致儒学本身被彻底质疑。古史辨运动相较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无疑是旧瓶装新酒,方法与论证手段保持相似的同时,目的却截然相反。令人值得玩味的是,古史辨运动对古史以一种一笔抹杀的攻击性态度,这种恰如朴学指责宋学;今文经学抨击朴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攻击古史辨,以及80年代后的多元思想对之前的指责。2025-02-23
  • 王敬轩
    是少作,但非常老练,写作风格令人舒适。出入学术史与思想史,把古史辨运动放在清季今文学运动的思想史大背景里加以阐释。尊孔的康南海却引出激烈反孔反儒的理论,体现了因果多元性。小问题是: 1、对庄存与的处理不尽妥当。2、当时顾日记没出版,没能认识到王国维和顾千丝万缕的联系。3、对钱玄同着墨不多。不过这些是不足为病的。幽默的是五四时期疑古的人们一般都相信《论语》大体是可靠的,因为假如连《论语》也怀疑,那就可以直接怀疑孔子是否真实存在了。2024-09-01
  • 十六
    康有为心痛,为尊圣而毁经,奈何被后辈们沿袭了章法反过来反圣,甚至被打成了“反动派”,但一旦经典的神性被打落,其经典所尊崇的圣人也必然受到破坏,所以康南海你也不必喊冤!王汎森二十几岁就写出这样的作品未免太过变态。2024-11-07
  • 十安
    开头提出对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产生影响的几个因素,然后将顾颉刚与其前代崔述的疑古活动作出对比,指出二者的决定性区别在于顾颉刚认为上古伪史不是自然层累而是人为伪造的结果,随后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区别的前提,即清季的今文学派如何在考据学派“返求圣典”的基础上,对古文经发起猛烈批判,并将六经系于孔子一人的“微言大义”之上。而康有为则以“托古改制”为由进一步推倒了今文经和诸子学说的信史性,使上古信史被全盘否定。康有为推倒信史的目的是尊孔,但结果却是为古史辨派反孔提供了史学上的线索,作者将其称为意图与结果“吊诡性”的相悖。古史辨派的疑古活动,不是建立在掌握了新的材料的基础上,而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对旧有的材料提出质疑。不过,在此过程中,顾颉刚等人也有许多错误,如滥用“默证”,否定经书全部史事的真实性等。2024-11-02
  • 滑翔翼
    历史的吊诡所过者化,所存者神。2025-01-24
  • 愚公∞
    王汎森,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研究员。本书是王汎森撰写的一部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专题研究,内容其实是关于中国古典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内容是将古史辨运动与晚清今文经学运动结合起来考察。应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路径,毕竟大陆史学界是将古史辨运动视作乾嘉考证学,并认为胡适、傅斯年都是这一运动的成员(王学典“新汉学”),但是王汎森很清楚地将其与晚清今文经运动联系起来,并对于晚清今文经运动进行考察,认为廖平和康有为主导的晚清今文经运动,而不是清代的公羊学,才是古史辨运动的起始,那么如何辨别康有为的今文经论述与顾颉刚的联系,就是本书要处理的重点。所以,我们应该把本书第四章视作全书重点。从研究角度,本书取材于钱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论点颇多,王汎森本身是站在钱穆角度批判康有为和顾颉刚。王汎森是钱穆低音的继承者。2024-10-04
  • 韧勉
    王汎森认为顾颉刚的“层累造成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应放在清代经学发展与五四以来的西学冲击二重背景来定位。不能忽视的是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质是把“层累”看成是有意造伪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累积而成的。他认为这主要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所造成的影响,其主要因素还是清代今文学长期发展的结果,乾嘉时代就有学者质疑古史,但是彼时掌握的历史证据有限。如果不能把这个深远背景厘清,便难以理解古史辨的特殊性格。所以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晚清今文家的历史解释。此外也要重视西学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尤其是考古学的引入,使得学界多了质疑古史的研究契机得以实现。2024-10-05
  • 锦毛鼠
    历史学杜尚是怎样炼成的?一勺康有为,一勺章太炎,经钱玄同精心调配,古史辨大餐出炉。论文可以很好看,田余庆、罗志田、王汎森都做到了。2024-11-27
  • 桃桃鹿鸣
    屁桃读史2501 学生作业天花板——用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方法来溯源正因两千年未有大变革中顾颉刚和他的学友们为何(试图)重写中华起源这一变革。虽然一直追到战国两汉的伪史粉饰,但王汎森认为顾氏对上古史肃清一切推倒重述的决心与暴论深埋在经学古今之辩的历代回潮与往复中,尤其是批判性继承了康梁托古改制的新论调与酿得儒教崩塌这一本意无法承受之既有事实,并独到点出康梁分裂圣教的结果本质上源于他们将孔子目为世界级圣人的捧杀决心。自此上古史被推为缥缈神话,史学脱离经学成为独立学科(当下经学研究反而更多缩在古代史或思想史之下,也是某种倒置了)并进一步分化出满天星斗古国林立的概念,破除道统迷幻叙事,乃至中华文明起源工程的狂奔。希望所有学者都能真的做到“让古人只是古人,让古书只是古书,让古史只是古史”2025-01-20
  • 川萍
    思想史著作。作者王汎森,曾任史语所所长。本书检讨清季以降疑古思潮的发生史,以解释顾颉刚兴发“古史辨运动”的深层及表层理由。作者认为,胡适、孟姜女研究、戏剧研究等表层、晚近因素促成“层累造成说”的成立。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深层因素,则源出于清季以来今文经学全盘推翻上古信史、质疑黄金古代理念、尊孔卫道的历史哲学/解释。古史辨运动兴起的个案表明,思想史研究中“精神”和“结构”之间的相互羼杂、新旧/保守-激进的观念可以在类同的历史表述中互相交缠。为此,还原思想的历史社会语境成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书着眼于思想的历史延续性,以古史辨运动为节点梳理了经学与史学不断分离又汇合的复杂历史过程,为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力的解释模式,更为一般思想史研究点明了若干普遍性规律或范式转换的可能性。2024-09-16
  • 常州秦某
    最令人惊讶的是,王汎森后来的大多学术观点都已经具备于这本少作之中,甚至连语言表达都一模一样。用一生时间,将年轻时代的大判断、大猜想,一一落实为可征可信的学术论证,真是有耐心啊!读完正文,对比附录,就能感受到其研究能力在细腻层面的跃进。2024-10-24
  • 十四
    抽丝剥茧溯源在前略啰嗦,旁征博引论述在后较有趣。古史辨运动的意义其实就是“松绑”。或许现代人不以为然,但是在当时可谓破天荒。附录也挺有趣的,很想看看唐传奇宋话本这些作者观的嬗变是如何的哈哈哈~2025-03-10
  • 宫保鸡丁
    清朝今古文学派之争→康有为以疑古而尊孔→民国时期的反孔精英们以疑古而反孔这个事情能成立,还是因为儒教伦理的那种“以上古史为信仰”的观念。看的时候想到,当下的“西方伪史论”,实际上还是这个浪潮的延长线,而且我在想伪史论祖师爷何新大概是受了康有为的影响。一查,他早年果然研究过康有为。2024-10-25
  • 常盤貴子
    今文学派的考据学发展到康有为为了保护孔子、抵抗洋人入侵视古史为后世(孔子和刘歆)创作以推动改制,将民权意识塞入儒家传统之中,再到顾颉刚为了反孔论证一切上古史均属捏造,需要将其作为神话文本进行处理。这种日趋激进反孔的过程,康有为需要负很大责任——解构上古信史最大的影响还是解构孔夫子本身在西方冲击下式微的权威,允许各路人马(比如顾颉刚)创造自己的伪史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之中知识分子为了保国保种、“脱亚入欧”而进行普遍(反传统)的激进行为。虽然只是一本小书,但是论证及其精彩,有助于理解近代思想的演变。2025-01-22
  • 秀逗君
    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人物是“康有为”,他最大的功劳也是他最大的罪过,即在去除儒家毒素的过程里,把儒家的皮囊也彻底摧毁了,他的本意是净化儒家,继续为政治服务,没想到,间接引发了古史辨运动,乃至后来的五四运动,此处按下不表。2024-08-15
  • 皓水
    王汎森的“少作”。整体篇幅不长,分析的问题也不大。今日看来可作为一篇硕士论文级别的思想史论文范文。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