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胡桑
    “苏北人”和另一个更大的称呼“江北人”,都是被建构的话语,里面充满了偏见、权力、划界、不平等,也见证了经济、地域、文化、经济、人性的真实。所以这本书再线了历史甚至依然是现实的真实。正如本雅明所说的,真正的认知不是追求知识,而是对真理的表达(Darstellung)——把真实放置(Stellen)到我们面前来,让我们惊讶,并在惊讶中醒来。苏北人这个称呼应该从过去的语义中觉醒为一个去掉鄙视性的新词。2024-10-19
  • 您在说啥
    我们对“种族歧视”的定义真的挺窄的,只要国籍一样外表相似,对“非我族群者”的外来人,都会起个外号,在各种地方一视同仁地排斥,上海有苏北人,我的老家有“北仔”。但身份是流动的,歧视者也可能变成被歧视的人,至少要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2024-11-21
  • 欢乐分裂
    「苏北」的概念并非基于地理划分,不是意识形态区隔,也非纯然社会关系群体,不因种族、宗教、国籍而区分,是一个“复合名词”——是在特定历史情景下,在上海或者其他类似的移民城市中由籍贯构筑的社会等级结构;“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 精准概括本书核心——“身份只是在特定地方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同其他身份的关系与区别中形成的。”“苏北人”是在上海被构建的,读完此书或许会明白江苏何以如此散装。为方便理解,作者引用西方族群概念作为类比,并探讨了形成这一观念的来源——海运成熟,上海崛起,苏北地区洪荒泛滥离乡来沪,多从事底层工作,租界加剧分化,内部凝聚力弱,部分投日嫌疑加深污名化;涉及城市文化史的考察,非常有意义而有趣的选题,作为曾祖辈来沪的正宗subo佬后代读来异常亲切。2024-11-21
  • Prescience
    其实与“上海的苏北人”等大城市的下层贫民相对应的,还有三线建设年代分散到西南西北的大城市的产业工人,技术精英们,他们在当地其实也形成了一个很神奇的移民群体了,只不过他们会更多的强化“我不是本地人”这个意识,有一些行为(比如恋爱观)其实跟文中讲述的上海的江南人苏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了2024-10-27
  • Enheduana
    阿拉 subo 佬含泪读完,外来人口生存艰难,在没有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地带,可以抱团搞搞地域歧视来踩别人一头,提升一把优越感!大上海你不用出手!俺们十三太保会自觉内斗!2024-11-16
  • 桜辰星 Sak.C.S
    我们刚波宁跳着刚波舞在这外滩里霸占了沪国2024-11-03
  • 温吞盐水
    拼凑了一大堆材料得出结论,絮絮叨叨像极了学生论文2025-01-06
  • 风のように
    八十年代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2024-11-05
  • 锦衣夜行
    感觉现在的安徽人扛过了苏北人的大旗2024-11-18
  • 到里斯本看海
    研究上海还得靠我们外地人呐。2024-11-12
  • 贝哈马斯
    作为不在上海的非苏北人,我觉得这本书意外地有趣,因为“苏北人”的社会建构性其实在别处也很常见。作者对族群概念的使用肯定是有争议的,而且我觉得任何时候苏北都是相对于苏南来说的,无论在理论还是材料上都不可忽略这一点。2024-10-17
  • kusuriii
    “苏北人在苏北的时候不叫苏北人,在上海才叫苏北人”有道理2024-10-19
  • Max·Planck
    上海这个地方。属于游民社会。近代的构建。就是依照地域,宗族分工。苏北人在上海。就描写了很多上海旧闻,轶事。看完会让你捧腹大笑。什么小白脸,拉黄包车的。建议先看看。时代根本没过去。2024-10-12
  • 伊夏
    又心酸又好笑,“江苏人”甚至“包邮区”甚至“华东六省一市”全体都能懂的那种。世上真就没有一个叫“江苏”的地方,但如果“苏北人”有需要,“江苏”作为一层良善的伪装概念,也很好。我的想法和书末那几位维护“苏北”名声的人差不多,当对“苏北”的歧视在加深时,我也会主动跳出来加入其中。我就是苏北人,苏北人就是我。2024-10-18
  • Eureka
    subo lives matter.(多年前的阅读补标 想说对subo银的经济研究 不如费孝通的那本来得细致入微)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