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虾米
    简短而复杂。如亨利·詹姆斯那样,作者努力捕捉和表达那些倏忽即逝的感觉和体验,但也揭示了这种努力的艰辛和失败。“平原”就如同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无限美好,但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形象”;“形象”承载一部分“理念”,但它不穷尽“理念”的所有要义,甚至反而遮掩和覆盖了“理念”。因而,要抵达“理念”,必须以迂回之姿,就像我们从亏损中得知满盈,黑暗中感知光明,缺席中体会在场,聒噪中聆听阒寂。另外,小说还兼具法国思想家勒内·基拉尔所说的“模仿”机制。人们以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来释读作为“理念”的“平原”,目的就在于区别于他人,然而正是这种模仿性竞争导致了与他人的趋同。以“蓝绿”“金黄”作为划分艺术、学术、体育、政治的二元式标志,即是其例。小说的讽刺,与书中人包括作者所追求的至诚愿望,反差强烈而意味深长。2025-03-28
  • Desargues
    漂亮啊,这是另一版《城堡》吧…平原学,或曰城堡学,对我来说是看不腻的。但他多走了一步,彻底接受了黑暗,从而保留了全部可能性。2025-04-06
  • 卡莲
    内容偏哲学,有形而上意味,叙事上则去繁就简,类似大纲:随视角“我”的推进,平原的内涵在层层剥落的同时,也变得复杂,宛如迷宫。然而,直到主角最终的顿悟,我们发现:平原这一意象看似无所不容,但终究皆属人造,是拧巴又别扭的平原人,为彰显其自主性,耗费一代代心血所造就的迷宫。平原只是平原,却也因此拥有承载一切理论的土壤;所有试图掌握平原真相的,只会在他们捏造的理论中迷失。电影的失败,恰恰证明平原人的成功。道理很简单:当我们以先人的全部理论去企图论证某物的“合法性”时,只会彰显此物的空洞与虚无。默南的笔触,仿佛是博尔赫斯的反面,两者占据银色硬币的两端,相似又矛盾。前者看透后者的博闻强识不过是虚无的幻影,却在写作理念上无比接近后者:企图通过一种纯粹理性的视角来丈量脚下的土地。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好的。2025-02-07
  • 等待野蛮人
    默南的“平原”就像卡夫卡“城堡”一样,隐喻那些难以穷尽的事物,平原是可进入的城堡,是城堡消失后的空间。主角进入平原,以一种人类学目光,文化观察者姿态介入平原,如果说卡夫卡的城堡不可认识难以穷尽,那么平原可认识却无意义,充满现象却不可穷尽。平原作为一个地理形象,天然排斥人类的语言文化的诠释,因为人生活在文化中,尽管人可以站在平原上,而平原拒绝进入文化,平原是上帝创造的。在这部小说中,目光和思索的声音陈述平原事务,庄园主,一个既非历史也非现代的时代。不老不新,平原的无时间性,那么只剩下空间了,上帝空间,空间先于语言文明,人是闯入者,人类试图用语言诠释上帝的平原却不可得,平原上的人代表谁呢?2025-02-13
  • 不流ᝰ
    漫长的句子,如钝头钻,在“平原”上撞出思想和精神的深度,小说的结构也如是:第二部篇幅是第一部的一半、第三部是第二部的一半,随着默南笔头的收束,小说以从宽到窄、从外到内的锥形结构,钉入了澳大利亚内陆的隐喻大地。默南书写的是内心图景,对应平原的内陆处境,平原在空间上与平原生活在时间上的相似性,是一组分形结构,空间的“边界意识”与时间的“周期意识”共同组成了隐而不宣的另一种历史观念。阅读这个深邃、优雅的小说,是一种享受。2025-05-07
  • 嗜书病患者
    其实有很多声名在外的书我都是看得味同嚼蜡的。但我很少给我看不懂的书过低的评价。因为有些不懂是阅读门槛太高体验太过艰难而造成自己无能的痛苦。反而会对这些大作的施虐者报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似的顶礼膜拜。但是对杰拉尔德•默南这本“母题”之作的不喜欢却真让自己忍不住吐槽。这100多页6万多字的不知所云的废话是写了个啥。翻100页白纸都没这么无聊。到底是谁在夸这本书呢?确实装帧不错,排版舒适,纸张友好,价格呵呵。夸不下去了。那些我喜欢的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彼得•凯里,托马斯•辛吉利理查德•弗拉纳根甚至考琳•麦卡洛笔下的土澳可没这么无聊。2025-03-09
  • 深夜球迷
    5.0看到的地方终身无法抵达,所处之地一片黑暗,诗意又哲学,复杂又优美,阅读就是这样发现又一当代大师的欣喜。2025-01-19
  • 后商
    更像是当代文学界的莫奈2025-01-18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默南的《平原》虽然仅有110多页,却像一个深远如无底洞且路径纵横叠交的房间,想要走到底部一探究竟,相当不容易。仅从故事层面看,小说讲述了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年轻的电影制作人,一个外来人,进入澳大利亚内陆平原,想要制作一部电影,试图用电影揭示平原的“本质”。探索之初,年轻人非常自信,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探索这片风景,但当他身处其中后渐渐发现,“平原”的复杂深邃远超自己的想象。每个人的生活和精神疆域都是一片充满未知的平原,对它的探索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责任,甚至可说是一种重负,只不过有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的人对此无意识。因此,年轻人在认识了“平原”的复杂性之后说,“至少我是在试图发现属于自己的风景。2025-04-08
  • 就让记忆燃烧
    说是平原,其实是一片有节奏荡漾的,永动的涟漪,是凝练了地理学,几何学和光学色彩的渐变式抛物线,是阅读者/平原人所处的一段局部位置,在经纬线(或者说X轴和Y轴)上不断扩大,永无止境,焦距也随之变换,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而涟漪(抛物线)也是一种刷新,将形成的褶皱(正在阅读的我所处的位置)涤荡到陌生的地方,旧的位置又一次变成新的空白,这是一种很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平原的无限,又源于人目力和想象的有限,最终用一个终极抽象的概念定义,但真正的平原是什么?我想这才是默南小说的价值,质疑另一种质疑所质疑的。长句中对逻辑阐释的归纳,强度还是挺大的,像是一个庞大的逻辑模型被语言赋形后所产生出的陌生感,也是作者本人的风格特点,读的过程要有被绊住的心理准备。读完之后,其实还是对很多地方感到困惑,会想读第二遍。2025-01-30
  • frozenmoon
    不将其当做寓言,反而成就了寓言,像指向万物存在法则,又像只聚焦笔下细部。情感保持在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不高也不低。2025-01-21
  • 无人售票
    阅读体验很棒!默南的笔力穿透纸面,直抵内心的图景,难怪库切会很喜欢他。我隐约感觉到,“平原”应该是他写作计划里的一个最初的宣言或者纲领,能看他的作品将围绕什么展开。单论“平原”,意义丰富,且几乎无所不包,它的“远近”“高低”“深浅”“颜色”是四大主题,围绕这四点展开了从艺术审美,到观念差异,再到更上层的表达,最后回到艺术审美的闭环,这个闭环本身是贫乏的,就如同“平原”本身一样,广袤但也饥困。小说里的庄园主们,犹如现今的大多数人,虽然在寻求深度,但其实这种“寻求”本身就在抹平深度,从而使得“平原”越摊越广,也越来越均质,诗歌,绘画,历史,民族志,地方志,这些都是馅料而已,没有被包入其中,而是如饼料一样全在表面,形成一个个民粹式的文化表达,而主人公要去拍摄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伪造的现实。2025-01-25
  • OOOrange
    一种不断自省中的声音。“在试图欣赏和描述他们的发现时,平原人变得异常敏锐和有辨别力,并善于循序渐进地揭示事物的意义。”2025-01-11
  • 乙左左
    小说篇幅不长,诗意和绵密的文字让我几乎读了一整天。平原之于澳大利亚、故事之于小说、视觉之于其他感官,图像之于电影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替代,要达到艺术高度,“我认识到了我所望之物的意义”便是必然的要求,而抓住此种意义深入探究,难免会走入某种俗套的东西,默南的做法在另一个层面,所呈现的“平原”避免对意义的进一步揣摩,用文字交织出的那幅图景,在时间和空间以及情感的内部,与其说他试着揭示,倒不如说是他只是抚过。2025-01-20
  • 盐少女
    我以为,平原会是一望无际、辽阔坦然的,然而当我如此思想的时候,好像就已经陷入了与平原人一样的困境:以私人话语对普遍之物进行定义。远方地平线的蓝绿,野兔用于护体的暗金,平原历史仿佛是为了证明了人在多么广义的程度上无法做到互相理解而写就的矛盾之书。“我确信,物之不可见,只是因其被照得过亮。”我们徒劳地于生活的蛛丝马迹中捕捉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却发现那只是已身在其中的生活的又一片缩影。平原之于平原人,是从未离开,因而也必然永远无法抵达的终末之地。// 翻译其实还好啦,只是有点滑不溜手,容易读完即失忆而已。2025-01-16
  • 温森陈
    默南无疑是我读过的英文作家里,阅读和翻译难度最大的。他的长句往往一写就收不住,从句里还经常再套从句,解析句子的时候需要层层解套,翻译时则要把句子打碎再重组。其实在决定用中文尽可能还原默南喜欢构建长难句的写作风格时,我就已经做好被读者骂的准备了。(虽然早已做好被骂的心理准备,但真的被骂了心里还是很难受,哎)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