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论

  • summer
    跨文化研究实属珍贵。本书分析中国康雍乾三朝印发的邸报在以传教士为媒介翻译传播到欧洲并形成影响的流程,并由此呈现18世纪末欧洲关于亚洲的知识生产。一百多页的史料指南足见作者查阅的努力,对我最有启发的是启蒙思想家在邸报的影响下借清朝制度论证自己的观点。本书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标题“全球公共视域”起的太大,纵观全书受中国邸报影响的国家也只有法国、丹麦、瑞典、朝鲜,以欧洲当时的强大就将欧洲赋予全球地位是欧洲中心论的体现。二是所谓“公共性”也被夸大,启蒙思想家对邸报的引用,更多是工具性的(借中国批判欧洲),而非真正将中国纳入全球对话。三是作者对史料的浅尝辄止使很多地方都没能深挖。不过作者能注意到邸报这个冷门的媒介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实属不易,本书对不了解邸报和清中前期文化交流的读者有一个很好的入门作用。2025-08-07
  • 朱颐钊
    相当于重读一遍。翻译得不错。传教士对于排满情绪与行为的观察很有意思。2025-08-11
  • 竹圃
    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都读过《邸报》的相关材料,蛮有趣的。2025-06-15
  • 等待野蛮人
    西方人对清帝国的兴趣如何呈现在报纸,画像期刊中。2025-06-16
  • 粉红色的后果
    结论可能大家觉得老生常谈,我们都知道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的政体有着高度评价,然而为什么会如此呢?钟鸣旦发现正是传教士翻译的邸报被启蒙思想家读到,而传教士笔下的皇帝形象确实伟岸(不过也有传教士觉得皇帝是盲目的,被官僚欺瞒,比如林爽文之变,邸报上呈现的林氏自然是十恶不赦的叛贼,然而晁俊秀私下被告知林爽文完全是被逼上梁山)。或许本书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结论吧,尽管跨文化、全球公共领域看起来那么伟大!钟鸣旦把这本书定义为史料指南、文献概览,恰如其分,介绍了传信部档案、耶稣会士书信、《中国丛刊》、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本,一般的清史研究者,若非专攻传教士研究,恐怕都不甚了了(甚至有些这方面的专家,未必了解这些出版物的编辑过程,拿到了就用)。逐条比对邸报和实录、起居注、档案,太繁重了,恐怕不是北美学风。2025-06-11
  • sibaγu
    找到了很多接下来写文章急切需要的线索我如果能按时毕业(心虚)必须得给钟鸣旦磕八个响头2025-04-04
  • 忙莽鸡
    十八世纪全球信息网中的邸报2025-04-09
  • 北客OD
    一直以为国内存的资料就是最全的,没想到邸报这样的资料国内现存的竟然这么少,通过同时期外国人角度来看中国是个很有意思角度。2025-04-21
  • 游啊游的游
    邸报的内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书中主要提及的是康雍乾时期的清朝邸报,在博物馆看到过类似的邸报内容,很多现在看来也颇有趣味。2025-05-09
  • 水温刚好
    还算有意思的一把钥匙。2025-04-18
  • 惟文字间
    进入欧洲视域不等于进入全球或者公共视域,这取决于如何定义全球史的基点和作为合法性来源的“公共”。以及即便进入视域,中国也是一个能指符号意义上的可有可无的绝对他者。可能做成资料汇编更有意义。2025-04-14
  • 守夜人
    看娃的第78天。3.5星2025-05-04
  • 龙马四代
    一本关于邸报研究的好书,钟鸣旦对于材料的使用全面而值得学习,多种语言翻译的邸报文本和传教士、外国人士的书信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材料,但是学界之前对其的利用并不全面,因此钟鸣旦的书无疑也将我们的关注投注于此。全书正如钟鸣旦自己说的那样,侧重于对搜集材料的梳理与介绍,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一话题。因此对于材料的介绍是详尽的。论证过程重视文本使用,结论有理有据步步深入,其中很多角度都值得关注。全本内容值4星,参考资料+1星详见书评~2025-05-02
  • 陈归礼
    有关1800年以前的《邸报》的资料来源——迄今为止几乎未被发掘——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编纂的欧语文献,包括在中国汇编完成后送至欧洲、于18世纪在欧洲出版的手稿。此外,可获取的18世纪资料来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一方面,它们记录了中国《邸报》早期的实貌、规格、版式、内容和使用情况,并涵盖了中文史料中未记载的信息。另一方面,它们介绍了这些欧洲人在中国如何阅读《邸报》,以及他们作为全球代理人(global agents)如何向欧洲介绍中国,进而使中国《邸报》加入全球信息网络的情况。作者解读这些资料介绍了关于《邸报》的规格、版式和内容的哪些方面?欧洲人又是怎样使用它们的?透过17世纪末至18世纪《邸报》的翻译和出版,我们发现中国进入全球公共领域的记载似乎远远早于我们当前的预想。如启蒙运动的借鉴2025-02-28
  • 重忆小窗纱
    钟老师居然还参考了我的韩文论文。2025-04-21
  • 努力学习的某喵
    感谢翻译引进。很庆幸能看到这本跨文化交流的好书。作者对本书定位是:一本资料指南或导读,介绍与这些1800年以前的中国邸报有关的欧洲资料。全书对欧洲资料的梳理详细清晰,书后给出长达一百页的史料指南,供研究者参考。对于普通读者,依旧值得一看。中学教材会简略写道“18世纪时,中国文化在西欧得到进一步传播,对很多启蒙思想家都有影响,伏尔泰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本书里具象化了。传教士留下的文字没有什么难度,读起来比较鲜活生动。虽然传到欧洲的内容经过了中欧双方的选择,对皇帝和邸报也有很厚的滤镜,但它确实传到欧洲去了,启发了启蒙思想家和欧洲政治家产生新的思想,传递给更广泛的全球公众。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细节值得关注。202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