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读书
首页
读书
小说文学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书名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作者
许煜
格式
AZW3,EPUB,MOBI
评分
8
ISBN书号
9787559875747
出版年
2025-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
352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标签
科技
科普
哲学
技术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科哲
许煜
豆瓣评论
üskglass
可能这是疏朗-林间空地在今天看来的价值所在:如果世界离去了,它也只是沉默,亚稳态的个体化会在被激活时,依据节奏,根据后退的距离,根据那片被扩出来的得以呼吸的空间,重新开始。控制论被现代技术所拆解不意味着它缺乏解释力,而是反过来,控制论通过对背景的忽视、替换背景的操作,把地球变为纯粹可计算的人工地球。海德格尔的集置论和存在消隐的悲观态度通过西蒙东转化成对背景和图形以及不可计算物的带有一些乐观态度的关注,这种转变除了在态度方面,在其他层面又应该有什么表现,它们的差异是否表达得很困难?我觉得这可能是许煜不得不回到海德格尔的原因。宇宙技术的转向我觉得我是通过皮埃尔克拉斯特的人类学来理解的。
2025-04-11
尤里卡
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迅速发展,技术也呈指数级增长,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但随着技术的飞跃发展,反思的声音也逐渐出现,那就是技术的无止境增长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环境污染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危机、核技术扩散可能导致黯淡的世界末日图景。许煜教授的这部著作则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透析这个大干快上的技术时代。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横跨哲学、技术、艺术三个主题,既有隔绝探讨,又有交叉研究。“哲学的工作并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而是对问题的梳理和阐释。”这些文章试图为技术时代下“哲学何为?艺术何为?”提供一个参考和解释,读来颇受启发。当然,读懂这些文章不仅需要一定的哲学功底,还要对艺术、技术有所了解。
2025-03-10
维参
一部论文集,大体上串联了“个体化”、“宇宙技术”和“反控制论”三大主题。三个主题彼此融合,但也可以视作三部分文章的关键词。许煜的习惯似乎是通过谱写思想史来勾勒“后-X”的面貌,当他本人出场的时候文章已然尾声了。
2025-03-17
自然醒Rita
宇宙技术、行星思维。大有收获!
2025-03-17
清露
近期阅读感受最好的文论,许煜老师还是厉害的。在克服自然-文化二分的途中纳入技术 ,Descola等自然人类学的视角是不足够的,必须加入技术哲学的视野,以思考和更新对“宇宙技术思维”的理解(虽然我感觉这个说法还是更偏向美学意义。。?)。
2025-03-07
涸辙之鲋
有些启发,但感觉很多地方还是写得比较绕
2025-03-01
Adanta
其实大部分篇目都可以在知网上找到。许煜老师的论文会比书要精简一些。把海德格尔放在第一篇恰恰说明他老人家的起点永远是海氏。许老师的思想路径在于:围绕着海氏对控制论和有机体的论述出发,一方面梳理自康德以来的有机或有机体哲学(由康德推演至斯蒂格勒),另一方面像后现象学家一样质疑海氏回到希腊技艺的做法,但落脚点在于激活人类世下的多元主义(德斯寇拉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于是搞出了宇宙技术。近年的方向则是沿着后者走向了同样强调多样性的行星思维。
2025-03-11
养鸡场客卿
提问方式导致结论进无可进,终结控制论命运的手段是东方哲思,但是东方哲思又被解释为一种递归,迈向一种狼吃羊羊是狼狼是羊羊吃狼的梦幻循环。实际上和森林如何思考这个命题构成呼应,在儒看来森林思考并不是字面的森林思考,而是森林符合控制论自组织规律,因此有激进性,超越了简单的启蒙理性;但是显然在左翼视角里面控制论总是要被打倒的,但是一旦森林绑定控制论,控制论就不能被打倒,于是陷入莫名其妙的锁死。现代学问里的论证很少能够自然地通往结论,在推理因果链的开端和终结都寄宿着暴虐的神明,选择什么样的神明,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命运。
2025-05-18
陈归礼
我们站在一个面对数字对象的门槛上,西蒙栋、拉图尔、斯蒂格勒、哈曼、许煜或许正在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这是一个序曲,因为数字对象的出现,意味着我们从实体(Substance)或真实(Real)角度来认识对象的路径出现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将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对象纳入考察。这些数字对象仅仅是对开发和使用它们的人而言才具备意义?再者,在譬如计算机、手机等机器运转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假定它们成了机器的对象?换句话说,这是否意味着机器具备了一种直觉能力?对于这些问题,许煜谈到了机器的意向性问题。通过借用Cantwell Smith的观点,许煜提出把计算数据视为一种“意识流”,在算法的意向下,元数据作为范畴,从数据流中创建客体形式,呈现出客体形式。毫无疑问,现代性视野下第一哲学无疑是技术哲学。
2025-02-28
韧勉
听在德国从事艺术工作的同学说,他是斯蒂格勒的高徒,西方的技术哲学与中国艺术精神挖掘十分深刻的前沿学者,在西方很火,本书是作者关于节奏、音乐、动能与机器工作四者关系探讨的若干论文结集。许煜强调海德格尔就兰波的艺术认知加以谈讨可以说理解了由节奏所引向的揭示,其中历史的此在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历史,而且展示了存在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能再引用海德格尔的论述,因为他没有讨论兰波的诗。在诗的节奏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转换,它打开了一个世界,呈现给我们新的结构和力量。
2025-02-18
小亚基
真的不是很能理解海德格尔爱好者,本书的某些观点在我看来就是自我矛盾。比如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部分原因是现代以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形和古典以机械论为基础的知识形存在差异,后面也提到控制论在现代科学中已经被拆解吸收了,那结论不该是控制论已经不再能从哲学角度进一步解释发展后的后现代知识形吗?但从第二部分又开始大谈特谈用控制论来分析现代技术哲学,我觉得这已经算比较牵强的过度解读了;更令人不解的是还要继续论证海德格尔在他的时代对控制论的预先解读对现代技术哲学的影响,这算不算两倍牵强之过度过度解读?
2025-03-24
热门推荐
1
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
2
西方文明4000年
3
不被大风吹倒
4
草民
5
她的秘密人生
6
萧关道
7
我脑子里的不速之客
8
时间贫困
9
中国石窟简史
10
有生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