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内容简介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成知默
    好的对话应该是有交流、有碰撞、彼此启发、互有补益的,而好的对话者永远知道该如何给予对方以认知与想象方面的启迪,哪怕这种启迪是与被访问者对立、甚至冒犯性的(如对波伏娃的提问:你从来没创造过一个真正独立自由的、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彰显《第二性》主旨的女性角色,这是为什么?)。以此为标准来衡量这些访谈,有些明显纠结于封闭的问题与无关紧要的琐屑,如此浮于表面而缺少对作家与作品的理解(如对毕肖普的采访是如此“外围”而乏味),而有的则呈现出思想的共振,如对尤瑟纳尔、费兰特、温特森、罗宾逊的采访(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中间两位的作品)。虽是“女性作家访谈”,但这些写作者显然并未被女性身份所束缚,对她们来说,性别二分法是失效的,“一个写作的女人——讲述者‘我’,在故事中永远都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写作本身”。2021-06-21
  • 继续狂颠
    女性的故事挺好玩的。可以无穷无尽的阅读女性的脑子,摆脱男性的洗脑了。可惜无法查阅编辑是男是女。读完了!五星好评,会复读2021-03-10
  • 光谱仪
    不同女性作家在访谈中所展现出的思考角度是值得关注的,通过诸如小到披露自己的写作习惯、对文学评论的个人看法、童年生活对写作的影响;大到面对诸如“给人一种傲慢之感”这样类似犀利的询问给出相应回答、为什么强调写作的中心作用等这些问题上,你会发现写作似乎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武器和能力,而热爱并投身这种表达方式并为之尝试,在写作中不断对未知和挑战进行重组、思考,这样的“作家人生”无疑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是访谈就一定轻松易读?要做好被作家们发散性思维所挑战的准备,也要做好为“我的大部分写作灵感来源就是需要钱”这样真诚回答而鼓掌的准备。可触摸、亲切、有力量,女性作家展现出的洞见随着语言的流动,在不管2015年还是1976年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同等的散发出耀眼光辉。2021-06-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