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有重要意义的改革时期。“耗羡归公”是财政制度这一改革主要领域的顶点,它不仅解决了前朝遗存的种种问题,而且是对当时各种财政危机的有效的合理化解决方案。各省实施改革,因地制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成效显著,有益于国计吏治民生。然而“耗羡归公”并不能一劳改永逸地解决清朝财政存在的所有问题,改革从一开始就受到抵制,加上集权国家的财政要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制约,后来的“耗羡归公”政策辉煌不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Francis
    1)一个不提供公共产品的官僚系统(连车马费都不愿意出),居然出现亏空,这得贪婪到什么程度?换言之,四万万国民辛辛苦苦劳动,还是养不起那群官僚,真真让人嗔目结舌。2)雍正使劲推动火耗归公,促使陋规制度化。乾隆就厉害了,使劲制造新的陋规,高下立判。2021-11-21
  • 箫心冰蕊
    主要是讨论火耗归公这一过程感觉西方学者整体上都比较关注“非正式制度/过程”,在斯科特的论著,《爪牙》,甚至周雪光的研究里,都能看到这种影子。现在来看,曾小萍这本书好像不那么惊艳,不过放在当时写书的那个时代背景下,还是很别开生面的。里面有一些论证不够严密有力的地方,但是不妨碍整本书的问题意识和论证过程。读起来页并不艰涩。这学期读书会的第一本书,看得还算认真,可惜没顾上读完及时做笔记,现在好像又都忘得差不多了。以前总觉得康雍乾三朝盛世,现在看来,雍正真是太惨了,不仅在康乾的论述中消失了身影,而且他这辈子基本就是在不断地补他老爹的窟窿,然后他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家产,就被他地主家的儿子给霍霍光了,23333332021-12-30
  • 天关秋
    曾小萍,197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历史系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著作有:《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1984年)、《近代早期中国的契约和产权》(合编,2004年)、《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2005年)、《中国法律:知识、实践与转变(1530年代至1950年代)》(合编,2015年)等。译者简介: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译著有:《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2005年)、《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2014年)、《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2017年)、《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2021-10-3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