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 曾任《新闻周刊》 (Newsweek) 驻香港、莫斯科、罗马、波恩、华沙和柏林等记者站站长,撰写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包括《纳粹猎人》 (The Nazi Hunters) 、《最伟大的战役》 (The Greatest Battle) 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1941年初, 希特勒的军队统治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丘吉尔的英国孤立无援地抵抗着纳粹的侵袭,承受着德军炸弹的轰炸和U型潜艇的攻击;斯大林仍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罗斯福发誓要让美国远离战争。希特勒自信地以为,全面的胜利近在咫尺。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X阅读2010
    很一般,是我读过最平庸的一本甲骨文的书2021-10-26
  • 烟斗客甲
    1940年6月28日希特勒到巴黎仅停留3小时,后来说不庆祝因为还没取得最终胜利;他担心三个人: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1941年他成为疯狂的怪物,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对自己绝对自信的判断导致内在逻辑混乱;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父亲都是喜欢体罚孩子的,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愤懑,一旦掌权后都排斥异己;唯一的欧洲盟友是英国,意大利算半个,而法国是敌人,因此希特勒反复想与英国进行交易;1939年11月苏军进攻芬兰遇到抵抗,让希特勒更加看轻苏军战力,而苏军内部4万人大清洗导致实力下滑也加码了希特勒的信心;希特勒想击败苏联的逻辑在于:1、让英国死心;2、日本可以对抗美国没有后顾之忧;3、实现统一欧洲的美梦;希特勒是越反对越想去打,斯大林是越说要来打越不相信会来打;1941年1月戈培尔吹捧美国优先是美国精神;2021-10-26
  • 雪深蓝
    整体架构:苏VS德+英美合作,循时序交错推进,重点写各国高层的政治角力。在德国对苏动员上,“东方”最能唤醒对苏联的敌视(一战不堪记忆)与蔑视(“沙皇的农奴”),而在英美那里,这种基于想象的“东方”则令其无视中国抗击日本的巨大牺牲,或者说,那场战争于他们而言,在二战早期是根本不存在的。2021-12-2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