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的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及六十多个国家,特别是深入拉美、非洲、中东等人迹罕至的蛮荒地带,他更亲临火线,发回大量弥漫着硝烟的真实报道和照片。他一生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次被判死刑,四十余次被关押。作为作家,他创作了二十余部文学作品,六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誉为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主要著作有《生命中的另一天》(1976)、《皇帝》(1978)、《伊朗王中王》(1982)、《帝国》(1993)、《太阳的影子》(1998)、《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2004)等。

内容简介

《帝国》是卡普钦斯基横越俄罗斯的私人报告,这部纪实文学是卡普钦斯基倾尽全力与心血的著作,为读者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了俄罗斯的过去。一路上,卡普钦斯基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捕捉了苏联即将解体之际,那片土地满载的冲突与情感,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恐惧与希望。这份“报告”见证了冲突,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希望。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o
    人民永远都那么苦 太苦了 无论何处2020-02-03
  • 狄狄
    第一节课就开始学习俄语字母,而且要先从“S”学起,斯大林著《研读列宁主义》是学习俄语的唯一一本书,“S”是封面上的第一个字母。夜间的大搜捕,消失的同学和老师,大饥荒,这些是作为亲历者的卡普津斯基告诉我们的。成年后,他作为记者和观察家深入帝国各个领域,看到其漫长的边境线上都拉上了铁丝网,铁丝网由于恶劣的天气经常需要更换。别忘了,那么多的劳动集中营、中转站和监狱,各种军事性质的训练场、仓库等,都需要铁丝网,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在斯摩棱斯克或者欧姆斯克的商店里既买不到锄头,也买不到锤子,更别提刀子或者勺子”。维持这样的铁丝网之国,就耗费了这个国家数之不尽的物力和人力,原本这些人力、物力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建设。卡普津斯基的洞察力和直觉,让我们可以通过非常具体的事物和人去感知极权体制的逻辑。2020-02-17
  • 烟斗客甲
    记忆与行走,分三部分,初遇、鸟瞰和余波荡漾;少先队员的九枚人像徽章;大逮捕的夜间;饥荒和糖果店通宵排队;数米检查和货车运人和无尽的雪山;格鲁吉亚的壁画和白兰地;亚美尼亚大屠杀和音乐文字和人的飘散;阿塞拜疆的石油和宗教;土库曼斯坦的水;乌兹别克斯坦的清真寺。铁丝网供不应求莫斯科的雄心和斯大林再造城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诞生和毁灭记;帝国的辽阔和严苛决定了不能西方化;阿布哈兹很美巴库有很多高级公寓;沃尔库塔的矿区和冻僵在火中;大教堂里的荒唐展览保护了建筑本身;西伯利亚雅库茨克在春风里摇摇欲坠的道路和房子;科雷马军队霸凌和孤儿的两个走向;克里姆林宫内行走总有人闪出拦道;抓捕贝利亚往事;阿姆河和锡尔河如何干涸;基辅254处建筑消失但还有很多美的建筑;东西乌克兰和大饥荒;拼接碎落的教堂彩色玻璃……2019-02-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