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内容简介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神威
    修行136th,在我看来,一本杰出的有关这类人类终极话题的书,最终收束总结的部分必然会让我陷入茫然困惑与思考,这本书做的很成功。因为这类太宏观与深远的话题是没有答案的,公允的描述现状与给出目前两种主流对立思潮已经做的足够多了。但是,消极影响是让我有重新回归强人政治与理性独裁信徒的趋势,最后连续五章反思章节让我不得不悲观的认同无论政治制度设置的初衷多么正义,方式多么巧妙,依然无法避免被钻空子,被巧妙的利用,被有资本者以本伤人,我一直在想自己对精英政治的推崇与反弥赛亚情结的同时具备是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也许是的2013-11-26
  • 韧勉
    六大法官的博弈,彰显美国的开放与保守,进而论证美国制度的包容性与严谨性。2014-11-10
  • 姬长安
    若制度不先进,则批评无意义2014-03-2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