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3年6月至12月,盟军合力攻克西西里岛、迫使墨索里尼垮台,从而进一步收紧对纳粹德国的包围圈。而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渐明朗,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雏形初步形成。《战胜意大利》追踪再现了盟军战胜意大利的全过程,触及了美英法等盟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豆友158977489
    放假在家受制于新型肺炎病毒疫情,被迫使用电子书观看,特此感谢百度阅读首本免费的政策。读后感如下:1.逆境聚拢人心,顺境各有算盘。当战争进行到1943年上半年,德国海军和意大利海军被肃清、意大利掉转枪口对德、苏联大量收复失地,胜利的天平早已向盟国大角度倾斜,然认英国和俄国之间运输船队、意识形态斗争和战后势力划分之间的矛盾凸显,即使是最团结的英美也对统帅人选、战略重心、对法关系甚至三国首脑开会地点各持己见;2.“霸王”计划从提出到准备已经好几册了,也不怪斯大林一提就生气,希特勒的头发等的都要脱光了,能不能麻溜利索的~2020-02-07
  • 商浩
    意大利投降,纳粹德国的腹部漏了出来。隐约可以看出丘吉尔已经在谋求战后英国地位,所以一直在坚持地中海战略(相对来讲英国的主战场)表面上是战略战术的问题,其实背后还是政治问题,但是形式比人强啊,还是国家实力说了算啊2022-09-21
  • 凡歌
    本书中大量的战时电报引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对意作战背后盟军是如何决策的,而战争描写相对较少,却一点也不影响阅读的体验感,不得不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实至名归。我另外还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哪怕贵为首相,丘在力主占领罗得岛时的依据依然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英国强大的海军实力出发,哪怕是和美国意见完全相反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正好呼应了他自己说的:"经验比思维认知对人更有指导意义。"意大利在关键的时候免掉了墨索里尼的职务,从而避免了双方更多的无辜伤亡,这种选择的考量,除了利益,我还愿意相信是盟军的实力及政策导人向善的结果。在通读全文时,总会时不时想起本书的铭言:战争时坚毅,失败时不屈,胜利时宽容,和平时友善。2022-12-3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