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李文杰,1982年出生于湖北汉川,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11年至今,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的教学研究。近期的研究论题包括:晚清政治制度史、近代国债、英属印度与中国关系。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琸洳
    学术论文主要是引用翔实,生怕漏掉了什么。那些备受推崇的学术性观点的著作,则可以将史料融会贯通,以小见大,以观点见长。清朝末年的“外交机构”及其人选的流变,这一部分的“官”一直作为“差”而非“缺”列入传统的仕途序列中,洋务一派在早年间的“保举”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外交人员的选拔的重要因素。2020-10-31
  • 万历1587
    虽然写的不算完美,但方向毫无疑问是很有希望的,后来者可在此书基础上做得更好2017-12-30
  • 阅湖
    未来应是晚清外交史与制度史研究中绕不过去的基石性著作。而稍觉遗憾的地方在于,作者未在“基石”之上更进一步,通过横纵两方面的比较进行一些更加理论化的探讨——如外务部与同时期其他部门“职业化”进程之比较,总理衙门/外务部与Julia Strauss笔下民国外交部部门建设之比较(当然,对于历史学著作而言,这有些苛责了)。【期待作者之后对于晚清国债问题的研究成果】2019-07-2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