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人士大夫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颇为独特,比起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看待佛教更具超越的眼光。《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960-1279)》是对宋代文士如何看待佛教的系统考论。作者从大量的文集和方志中筛选出相关的寺院碑记,将其归拢到不同的问题之下,从多个方面综合呈现这一群体的佛教观。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在唐宋之变的大背景下,宋代文人对佛教的看法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书中强调,思想史研究的标签化容易给人造成宋代理学昌盛、佛教边缘化的印象,但事实上,佛教在宋代远没有被推到中国文化的边缘,而是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者简介

何复平(Mark Halperin),美国汉学研究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副教授,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主要研究唐宋元明时期的文人文化,尤其关注文人和佛教、道教的关系问题。目前正开展《菽园杂记》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未来将关注宋明时期的父权制度。

译者简介

叶树勋,男,1983年生,广东河源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儒道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编有《朱右白文存》《杨鸿烈文存》。

单虹泽,男,1991年生,天津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宋明理学、比较哲学,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飘来飘去
    或许出于研究者坚固的信仰,佛教研究总是不经意间秉持“佛教中心主义”的视角,叙述脉络不是“佛教征服中国”,就是“中国征服佛教”,但无论谁“征服”谁,佛教永远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庞然大物,是各种关键、核心……我对这套“佛教中心主义”的叙事深表怀疑。2023-11-12
  • 子夜新荷
    史多于论,把佛教看成了工具。立论不充分带来启发——士人自我意识过重难以完全接纳佛教,背后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和家族压力与自身求名,而恰恰无名者不被记忆,或者在想象里移入石碑。2023-11-12
  • 纳西小伙
    方法論頗為獨特的書籍,正如書名所言從佛教外部世界裡的士人群體出發考察他們對佛教態度自唐而宋所發生的改變。儘管宋代文人仍然不乏對佛教的批評言論,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感受到自身與僧侶間差異性的降低,與此同時國家對佛教控制的加強和僧侶群體形象的儒家化也使得他們更緊密地參與到士人群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很想嘗試寫寫看晚明的相關情況,但估計還得先看于君方的那本漢傳佛教復興。下週之前必須搞定!2023-05-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