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共“一大”为什么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那时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一大”为什么不是在其他区域而是在法租界举行?这与上海城市特殊的政治格局、特殊的演变轨迹有着一定的关联,尤其重要的是,法租界(特别是新区)在上海城市化过程中,较之公共租界与华界占有后发优势,规划严格,道路宽畅,人口密度不高,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房屋建筑精致,租金适中,安全又有保障。这些因素,正是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所看中的。这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集聚在这里的根本原因。他们居住在这里,活动在这里,在这里举行中共“一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淮阴。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教授,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底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多次到美、英、德、法、日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作访问研究。著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通史•总论》、《万川集》、《冯桂芬评传》;主编《上海通史》。论文有《论郭嵩焘》、《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园公用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等百余篇。

高俊,陕西汉中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科研人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书评等十余篇,合作撰写《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上海:一座大都市的编年史》、《圣...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hattie132
    当成资料书读挺好的,某些观点也可以让年轻人自行衍生近代史学者进入。。领域,有时候是降纬打击2021-08-18
  • 逆游的沙丁鱼
    前四章都是历史背景叙述铺垫,第五章才是中心论点-法租界与中国建党,提及租界形成的上海在政治控制方面出现的制度落差和管理缝隙,为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表达政见提供了比较合适的空间,所谓“缝隙效应”可注意。还说到法租界1914后大扩张所做的城市规划的新和好,成为整个上海最好的地方,吸引众多外国人和国内政要及文化人、海外留学生等居住。法租界之特殊,提及三事:扩界、拆城、填浜,还有地价较公共租界更廉,城市规划精细,以及对进步人士活动的容忍度更高等方面,可注意。2020-10-25
  • 用户名_fnf4
    整体而言没啥学术性。本书1-4章无啥价值,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第五章讲中共一大为什么在法租界内举行?“自戊戌政变以后,中国政治就明显呈现京严沪宽的态势。”(熊月之和高俊,2013,p.109)“上海的政治、文化环境要宽松得多。上海文化事业本来发达,出版机构多,报纸刊物多,中外联系广,信息渠道多,加上一市三治,有缝隙可以利用,这是众多政治、文化精英汇聚上海的原因。”(熊月之和高俊,2013,p.109)“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租界事实上是“国中之国”,中国政府既无法管理租界里的外国人,也无法对租界里的中国人进行直接的管辖。”(熊月之和高俊,2013,p.113)“租界就成为众多达官贵人在上海居住的首选之地,也成为众多对现实不满的仁人志士的聚集之区。2023-12-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