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前,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法国著名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电影书写札记》是布列松的工作日记,在此他写下他的发现,寥寥数语却形成一个人的一切:他的情趣,他的好恶,它引导布列松进入电影创作的天国。在其朴素的语言和持重的风格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真理的向往,对完美的执著,我们能理解他那永不止息的战斗,反对妥协和庸俗,对抗金钱的权势。这些文字见证了布列松的希望与失望、向往与抗拒。它们既深刻又真实,犹如鲁宾逊•克鲁索日历上的印迹。这些笔记,梦想和激情,向我们展示了肉体与精神的互补性,展示了形体的语言,声音的语言。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深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1985年起从事符号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荡的影子》、《冷记忆》1-5等30余部,编写出版法语教材及参与编写中外母语研究专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及江苏省社科项目5项,主持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法语阅读”。2006年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200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

罗贝尔·布列松于1907年9月25日生于法国多姆山省(Puv-de-Deme)。1943年,他拍摄了第一部长片《罪恶天使》。1945年,他从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的一个片断中得到启发,拍摄了《布洛涅森林中的贵妇》。他改编拍摄了贝尔纳诺斯(Bemanos)的《乡村牧师日记》(1951年)...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欢乐分裂
    电影书写:通过剪辑造就声画和谐与对等,模特的非职业性,摒弃戏剧化,多方位取景,杜绝镜头扫描,采用镜头推移,强调摄影机运动。2012-05-22
  • 刀叢中的小詩
    我喜欢布列松,极简之背后,却是彻底的现实,仅仅只是用人去勾勒人,用人去呈现人。他不需要演员,从不指导演员;不需要角色,从不研究角色;甚至也不需要自我,而是用一种木然去呈现人的特质。的确如此,大多数人是木然于生活的。他认为表演是已知,电影是未知。艺术绝不是混搭,不需要任何间质。只有一种近似于原生的纯粹,才能直抵艺术的本质。2018-08-02
  • 鹿鸣
    ①电影—导演—演员;②电影书写—电影创造者—模特。在布列松眼里,前者的问题在于有【戏剧】化的表演,是一种习惯于以假作真的“自然味”,而不是真正的“自然”,导演试图控制电影和表现主题时也失去了自然,所以这种模式只是从舞台戏剧复制出来的影像,不具有电影书写的创造性。他崇尚后者,不要任何表演,即用模特(非专业,只给自然的状态)而不用演员,一切都是“真”而不是“逼真”,所以后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布列松甚至为了求真实和自然而“不要伴奏音乐”、“不要心理学”。整本的观点不失为一种艺术偏好,但在今天来看有些片面了。主要观点在书里重复了N次,稍显枯燥。2018-04-2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