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1年5月,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总务长郑天挺、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罗常培三人,先后从昆明飞重庆,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入蜀学术文化考察,“三个多月困难的旅途,拖泥带水,戴月披风,逢山开路,过水搭桥,还仓皇地逃了好几次警报,历尽了抗战期中旅行的苦楚”,中途“研究了学术,赏玩了风景,采访了民俗,慰问了朋友”。罗常培将这一路的经历写成了具有日记性质的游记——《蜀道难》,是对抗战中期蜀道上某时某地的旅途实情、学术状况、人物动态的真实记录。梅贻琦、郑天挺、罗常培三人此行,本来都写有日记,今唯有梅贻琦的日记保存下来;而作为此行财务总管的郑天挺,也留下来一份账目清单,详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交通、住宿、餐饮、听戏等物价。现将梅贻琦这部分日记及郑天挺账单附入《蜀道难》相关章节之后,三人资料对读,展现出一幅鲜活的画卷,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编辑推荐:

此《蜀道难》非彼《蜀道难》,是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所撰他与西南联大常委会主席梅贻琦、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游历川蜀地区的经历记录。轰炸、抛锚、暴雨、洪水、敲诈、生病……种种“流年不利”,字字句句都透露出“我们太难了”的心声。

除去这些旅途实况,更有与林徽因、冰心、钱穆、顾颉刚、朱自清、梁思永、张充和、李济、董作宾、李方桂、杨宪益、戴乃迭、夏鼐等名人的交游趣事,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的学术机构考察记录、民俗风情采访、山水美景描写等等。幽默生动的文笔,配合写实的记录,既是珍贵史料,又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随文附录梅贻琦相关日记和郑天挺所记账单,为同一个精彩故事提供多重视角,这段特殊的经历如同电影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Eudora
    一本1941年的调研➕游记,行者是西南联大三位重要人物:梅贻琦,罗常培,郑天挺。自昆明至川东,川西,川南。路途艰辛,交通阻滞。佩服三位的毅力与原则,毅力在于,无论成都,重庆轰炸次数多频繁,三人都坚持走完后面的路程。原则在于,经费方面三人公事公办,私人游览的景点全都自掏腰包。不过几乎每到一处都有文人或清华北大校友请吃饭,看戏,谈文化,谈文学。在炎热与炮弹声中得一丝愉悦。较为精彩的一部分是罗常培关于峨眉山的佛教,道教文化杂糅的论述与引证。所以这本游记也是有一点点学术性掺和的。(注:梅校长酒量很不错,罗酒量不行)2021-03-12
  • 司马公常
    本书体例甚可观,行文日记账目间。读来有趣又真意,更叹坎坷行路难。——以这样"大人物"尚且如此,世事不易!蜀道之难上青天,西南联大创业艰。一路辛苦当年事,吾辈读之乐欢颜。——读过梅·郑二公日记,此书对读,更佳!2021-03-25
  • 伯凌
    几位学者的日记风格迥异,正资互补。罗氏文章确实是游记,很多地方写的很生动,相比梅氏日记则有流水账感觉。2020-06-2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