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化创造了“正常”这个概念,于是一部分人被排斥到社会之外,成为“不正常”的代表。精神疾病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当我们谈到精神疾病时,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疾病,同时我们的社会又将精神疾病塑造成一种人格和道德上的缺陷,这意味着将一个人的精神健康状态等同于社会身份来进行道德评判。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绝大多数人实际上都有些神经质,情绪困扰本就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偏见的存在,就会明白“谁都不正常,谁都不应该感到羞耻”。精神疾病就像感冒一样,不过是一种疾病罢了。


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挑战刻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的这种污名的烙印。从贝瑟莱姆收容院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到战争带来的命运之变,从被割裂的身心到“电痉挛疗法”的魔杖,人类学家罗伊·理查德·格林克汇集家族四代人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人们在与精神疾病“污名化”斗争的曲折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遭遇的持久挫折。

罗伊·理查德·格林克,乔治·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和国际事务教授。著有《非洲人类学指南》(合编)、《非洲观点:文化、历史及呈现》(合编)、《奇妙的大脑:重绘孤独症的世界》、《非洲的怀抱:科林·M.特恩布尔的一生》、《朝鲜半岛的未来:统一与未终结的战争》、《雨林中的房子:中非农民和采集者的种族与不平等》。


译者:韦凌,首都师范大学英美文学学士,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学硕士,汉堡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从事英汉、德汉口笔译及翻译学教学工作。著有《<红楼梦>诠释学深层分析》《红楼梦——中国经典的复杂建构》。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枫叶无双
    作为一种由精神疾病延伸出的社会现象,“污名化”的表现形式很多,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众多精神医生、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由于是对社会中一些“不正常”现象的详细描述,更让我们了解到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象、生活习性以及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真实面目以及深层次原因。2023-05-23
  • lucia
    这本书是在社区图书室看完的,接待我的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每天来做义工,经过了很久的训练现在能胜任指引的岗位,下午可能是饿了想吃东西,偷偷用手机叫了外卖,他不懂得钱是什么,不懂得商品交易。但是他很热情友善,马马虎虎能脱离父母走入社会,真的很棒!2023-06-16
  • 杲朹
    每个社会都有能力对成员的行为、精神疾病的类别,以及社会上的污名现象做出自己的诠释。所以诠释权在谁手里很重要。污名现象是一种判断,它来自于污名现象的制造者。这些人用道德理念的聚光灯去严酷地照射那些遭受痛苦或是被认为非常与众不同的人,而后认为确实能看到他们自己照射出来的阴暗的一面,并错误地将其视为真实。这些阴影附着在受害者的身上。污名的伤害经常还涉及他们的家庭,如影随形。污名的效果成为受害者个人的放大物,就像是另一个他,似乎无法动摇,甚至最终污名现象的受害者也将其视为真实。2023-06-1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