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诗史”传统》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以“诗史”标目的纪实传统。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还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无声无光集》(2013)、《帝国的流亡: 南明诗歌与战乱》(2014)、《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2014)、《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2014);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Ammonius
    该书是对中国文学批评“诗史”概念发展史的考据,其尝试从该概念的批评史中抉发将其发展为系统理论的意义,重点考察了在每个阶段不同特点的“诗史”说何以如此。作者很清楚单在这本书里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因此阅读体验特别不错,既清爽、又踏实,帮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满足并开拓了一些兴趣,还意外地解决了此前纠结的关于诗歌中抒情与叙事关系的问题,以及对文类形式莫名执着的迷思。明代复古诗论家前所未有的辨体意识与二十世纪文明断裂后西方学者在注重传统时的文类意识是否拥有类似的对秩序结构、各得其所的渴望呢?2024-01-28
  • 莫菱子
    所谓诗史传统,所言无非诗为史述,抑或诗为史料,与史诗乃至任何一种文学在历史中之地位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由于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何以成为一门显学,想必与其思想史上的道德意义紧密相关。张晖老师英年早逝,有资料采集之功,无理论建构之名,哀哉!2023-11-20
  • 履之
    正文体现作者文献收集之功力,脚注体现作者学术视野之广博。然而读毕全书,似乎多见个案之细致,而少见“传统”之一贯。篇末转向“抒情传统”之讨论,实乃读诗之谛见。倘天假以年,精简驳杂之材料,剖析“记事”与“抒情”之分袒,不亦善乎?然天妒英才,惜乎!惜乎!2023-09-1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