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七十年代》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七十年代》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北岛,本名赵振开,当代诗人。1949年生于北京,现居香港。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出版。

李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客座研究员。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佐为
    有些人带着太多现下的认识情绪去写回忆,其实他一直停留在当下但又做出一番还原的姿势。摆了个回首往事的沉思姿态却自欺欺人地反复述说现在,不能不让人觉得就像是木板漂浮在水流之上,它只与水面上的风向有关。作为一帮见证历史开创历史拥有话语权的一代文人,面对历史的坦诚比知性上的“深刻”更珍贵。2010-05-15
  • 午夜水族馆
    满纸都是文艺青年的自恋反刍,意思不大。以及稿件也不挑选一下么,有必要搞这么厚么,后1/3就一目十行了。2012-12-05
  • 哇嘎哩贡
    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群像,杂芜生长的个人故事。你看这群人上山下乡学工学农甚至入狱,但似乎没耽误其读书写诗画画摄影弹琴唱歌听广播谈恋爱。一个问题:收的几乎都是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讲述,所以有时就成了当年弄潮儿们不无得意的回忆录,艰辛的记忆在回溯中都被建构成为值得记录的题材和光荣的探索,一如毛尖的批评:“高端诉苦”。比起这些掌控话语权的人,还有远远更为艰辛的、受苦的、无声的大众湮灭于历史中(阎连科提供了这个角度)。但也有人如陈丹青意识到这个问题:“上一册《八十年代》叫来我辈谈论,这本书的叙述者仍是我们,这是一种权利么?七十年代的苦雨殃及所有人,若是人人痛说,本书不过滴水。”用这句话作全书的底子,就可以读了。2018-03-0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