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曾就讀於馬堡(Marburg)與弗萊堡(Freiburg)大學,後轉至海德堡大學哲學家亞斯培(Karl Jaspers)的門下,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納粹政府掌權後,鄂蘭流亡到法國,1941年到了美國,並於十年後成為美國公民。

她曾任尤太關係研討會的研究主任、蕭肯出版社(Schocken Books)的主編、紐約尤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執行長,也曾至數間大學院校擔任客座教授,包含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後來擔任社會研究新學院的教授。1952年,鄂蘭獲得古根海姆研究獎(Guggenheim Fellowship),1954年並獲全國藝術與文學院文學獎的殊榮。

漢娜.鄂蘭著作包含《極權主義的起源》、《共和危機》、《黑暗時代的人們》、《在過去和未來之間》等。於...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Zoroaster
    艾希曼,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平凡的邪恶”。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没有爬到很高的职位,爱慕虚荣、循规蹈矩,就是这样一个人,将百万人送往了地狱。艾希曼并非虐待狂,甚至见不得大的伤口,是希姆莱口中的“正派人”。为了飞黄腾达,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进而泯灭了良心。何况当时辞职不干也不会遭到明显的报复。因此他的罪行,不能用“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进行开脱。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希特勒竟然认为最终解决方案比战争胜利还重要,这是将个人好恶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直接体现。这也解释了特别行动队在占领区的所作所为,就不能说是“利令智昏”,反而是不可避免的了。2023-09-11
  • ysc
    重读毕,感觉犹太人委员会的行为其实更符合阿伦特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概念,毕竟关于艾希曼还存有不小的争议。“犹太元老”试图通过积极协助nazi来拯救“卓越的”犹太人,且不论这一想法本身就无异于与虎谋皮。当“犹太元老”们选择在道德上接受这种划分的时候,他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nazi的俘虏。按照德鲁克的表述,nazi在此时便已经完全颠覆了他们原有的道德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犹太元老”们这种道德被颠覆的状况,由于其被害者身份以及最终的胜利而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之宗教也退化为一种个人慰藉存在,两者共同使得所谓的现代社会在社会道德层面对nazi的早期发展缺乏足够的制约。2022-07-26
  • 34
    理性无知..是权利的裹挟还是欲望的驱使? 书中记录还是细思极恐,施暴者同情自己的施暴行为之迫不得已和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不就是典型的汉尼拔吗?人血馒头的反思仍然不能改进人性。政治是为了解决正义还是维护正义?亦或是人治人的把戏?2022-07-1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