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中国空间策略》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普遍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


朱剑飞,天津大学学士,伦敦大学博士,墨尔本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理论、历史、设计研究,已出版《中国空间策略》《现代中国建筑》两本英文著作,并主编了中文文集《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不定项
    紫禁城的秩序与日常生活距离过于遥远,所以基于抽象理论的解读反倒更能提供一种真实感。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正在于对从“身体”和“制度”两个层面解读宫廷所框定的政治景观,两种力量的交织让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充满张力,特别是作为核心的养心殿和交界处的乾清门,共同构成了日常仪式的关键枢纽。空间形式分析和句法研究佐证了空间的不均等以及在深度上的曲折,奏书、朱批和防御布局则构成了“权力之眼”最实际的表达,也将紫禁城的权力空间延伸到整个帝国。但是当作者试图分析权威构建背后的思想策略时,学科的局限让这种努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对儒家、法家和福柯的理论进行泛泛比较。同样的,对于原本就宏观的社会、国家以及宗教美学等概念,视角转换下的重述其实隐含着更多的解释可能,但都还没有充分地展开。2018-05-23
  • 张钢蛋
    在京近十年,才在接触北京项目的过程中开始培育起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很是惭愧#此书还需再读2018-02-02
  • 天心佑夫一德
    叙述偏向于宫城这个政治空间,对社会空间意义的挖掘还有待深入。2017-12-03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