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门罗主义”不仅在美国有了新的阐释方向,以服务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更流布出西半球、拓展至全世界,进行了一场“理论旅行”。

《此疆尔界》正是对“门罗主义”话语传播史的考察,重点梳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对于“门罗主义”话语的认识与使用——美国如何在“门罗主义”的伪饰下实行“霸权主义”乃至“殖民主义”;德国如何将“门罗主义”与“大空间”“中欧”等概念结合,最终走向民族性极强的纳粹主义;日本如何以“门罗主义”为参考,形成“大东亚共荣”的概念,以行侵略之实;在中国,“门罗主义”话语如何在反满革命、军阀割据、抗日反殖民的不同形势下,发展出不同样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如何对之加以利用或排斥的。

章永乐从政治史角度全面考察“门罗主义”话语的“全球化”变形,提供了一幅颇为整全的“门罗主义”历史图景。在这种历史图景的描绘中,不仅含有19世纪以来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更契入了章永乐自《旧版新造》《万国竞争》以来深切的现实关怀——中国未来需要一种怎样的全球秩序想象?这种想象又与霸权的“门罗主义”有什么不同?只有通过对自身与人类整体秩序的历史认识,才能为我们想象21世纪及其未来的全球秩序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章永乐,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治学博士(2008),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2)。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双德乡一只柴
    全书可以看做是“门罗主义”的概念史考察,对这一起源于美国的理论,在全球近代史的视角下进行了梳理,也对相关不同国家和时代的国际法和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考证。总体还可以,特别是国际政治新手看着很好读还有点扩展视野的感觉。关于德国国际法学者施米特和中欧“门罗主义”的论述部分,对我而言很新颖和具体。全书整体史料引用虽然充实,但是轻微有堆砌和强行融为一体解释的嫌疑。对z时代来说,世界开放包容一体是从出生以来的思想钢印,没想到我们也会看到世界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的趋势。前路未明,以史为鉴。但是知道怎么过来,不知道怎么向前,看一看曾经“此疆尔界,互为分割”的概念史考察,也挺有意思的。2022-07-28
  • 友人A
    读来感觉一般般,就像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提到的刘小枫的“诊断”所言,材料很多,但驾驭材料的理论感觉有些不足。第一章对从门罗到威尔逊的概念演变应当是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最感兴趣的。2022-07-28
  • 周游多吃点儿
    听作者讲过后觉得实在立场先行了,是那种被收编成吵架弹药的高分博论。2022-10-1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