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1841)和《未来哲学原理》(1843)发轫,经过对布鲁诺?鲍威尔1841-1843年的报刊类著作和论战类著作的讨论,转入卡尔?马克思1844年的著作,*后分析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和《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的主题,在于一系列观念——人的本性、人的善好生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嬗变记”。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的主要作品进行梳理,考察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反哲学目标、马克思的共同体观念、马克思对于善好生活的描述,以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和道德所做的批判,展现了马克思既努力揭示人类本性以及什么才是善好生活,试图对资本主义进行规范性批判,也极力避免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避免陷入形而上学观念的尝试。


丹尼尔?布鲁德尼(Daniel Brudney),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著名的马克思思想与罗尔斯思想研究专家,著名伦理学家、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教授的弟子。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哲学与文学、宗教哲学。主要著作有:《罗尔斯与马克思:分配原则与人的观念》《青年马克思与中年罗尔斯》等。近年来,他在中国学术界也受到高度重视,多本著作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出版,《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魏晋书生
    译文遣词造句,甚有气力。注释扎实繁密。2021-01-31
  • 月指导不指导
    很久之前读的书,补评。作品很好,翻译也好。个人不认同布鲁德尼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诠释,但也正是这本书在当时促使我继续了解费尔巴哈与鲍威尔的哲学,因为此书关于几位哲学家宗教哲学的阐发很精辟,比如所谓主观幻象和“客观幻象”的区分。我对作者的不满起于他对手稿的诠释,这里开始以“类存在”为支点翘起整个马克思哲学,并且根据马克思“反哲学”的线路以“类”为主题展开论述。后半本书是精华部分,也是我所不满的部分。这种阐释虽然在英美见怪不怪,但个人认为是把马克思看成了一个执着于类存在的偏执狂。另一点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认为马克思共有四次反哲学,前两次是此书的主要论题,而后两次则是《资本论》与晚期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最后一次未完成他就去世了)。而没有提到这后边两次重要的反哲学尝试,从书名来看这本书显然是半成品。2022-05-01
  • W.A. Mozart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并无很多好感。但是书是一本好书,导师专业课这学期一起读的这一本。值得重点章节多读几遍!2021-12-1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