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世的哲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技术哲学等。主要著作有《语言存在论》《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存在与超越》《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有《尼采著作全集》(14卷)、《海德格尔文集》(30卷)、《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主要译作有《海德格尔选集》《尼采三书》《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尼...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波儿
    物概念的三个变化:自在之物—为我之物—关联之物。也是从超越性思维向关联性思维的转变,欧洲的超越性思维是以线性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是以线性时间观念为基础的。现代哲学是要破线性—计算时间观,启圆性时间观;当代艺术是要破几何—抽象空间观,启具身空间观。尼采的“瞬间”轮回观和海德格尔的“将来/未来”时间性分析都昭示了一种循环复现的实存时间和创造性的“时机时间”——“圆性时间”,它是一种非物理的、非线性流变的、关乎人类创造性事务的时间,因其“圆性”,故为空间化的时间,是海德格尔后期所谓的“时—空”。它不是现成性的时间,而是可能性—未来性的时间,这也就为未来哲学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时间性定位:未来才是哲思的准星。2022-08-01
  • 迷信鉴定员小谈
    垃圾卡时髦的破玩意儿2022-08-07
  • Cobain Woods
    尼采那一部分还可以,就是非常海化。2023-06-18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