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修仙》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修仙》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1年度列文森奖。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亚洲研究和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宗教史,以及宗教的跨文化比较。除《修仙》(2009)外,还著有《述异:中国中古早期的志怪小说》(1996)、《与天地齐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2002)、《冥祥: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灵应故事》(2012)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新鲜大肉包
    用西方的逻辑学观点来验证中国古代这些玄之又玄的故事,且不说忽略了法术发展的渐进性,光是材料的引用就像是《今日说法》的辟谣节目,大段的论证文字无非是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寡淡无味啊。2020-07-17
  • 罗非鱼
    一本较为平庸的书。第一章提出的观点很有趣,但是随后就陷入了过于死板的材料分析整合中。翻译拉低了整体的可读性,大部分外国学者的名字没有翻译的同时,有几位的名字被翻译了,是在告诉读者只认识这几个么?还有明显校对错误。2019-05-27
  • JUNWK1334
    思路是很妙的,简单来说他认为仙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可类比于欧洲中世纪的圣徒,但我觉得后面的展开显得有些普通,沦为了单纯的资料梳理,没有与欧洲圣徒的具体对比(但可能这方面是因为圣徒的情况于欧洲读者而言过于熟悉不需要详写?),也没有横向上与汉代举孝廉中的那些孝子叙事进行比对,有点可惜。翻译的人名和书名都摆着没译,同一页上一个张光直终于写成了中文名字,隔几行又出现了一个Chang,服了2020-10-10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