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以西藏和藏传佛教为观察点,通过对于当时的藏文历史文献原著的解读,重新审视了蒙元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与西藏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以及诸朝代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并解析当代东西方蒙元史和清史研究的不同方向及争论根源。

书中的分析研究立足于《汉藏史集》《大乘要道密集》等重要的藏文文献,分为六个专题,各有侧重地探讨了当时的西藏对于元王朝的定位和认识,藏传佛教修法和仪轨的真实内容,西藏地区对元明清等各代的重要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响,以及元朝和清朝统治者对于自己的定位等内容。

沈卫荣,1962年生,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为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客座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東寫西讀
    沈卫荣作为梵语专家,研究方向在于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研究,对于清史研究本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这些年由于新清史研究引发的争论聚讼纷纭,他发现其中有许多与他所研究的藏传佛教相关,于是就有了《我看“新清史”的热闹和门道》。新清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于汉地以外内亚世界的关注,打破了自费正清对东亚晚期帝国朝贡体系的论断。然而以欧立德、罗友枝、柯娇艳、米华建为代表的新清史家们一方面强调对于非汉文文献记载的重要性要进行重估,在研究上要对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以及内亚其他流行的文字记载的文献对比汉文文献,而另一方面著作中对于满文、藏文、蒙古文文献引用甚少,有的甚至是因为不懂语言,牵强附会而引发的误会,而宗教更是知之甚少。比如说清朝统治者对于藏传佛教的尊崇,不是因为内心的信仰,而更多是为了统治的方便。2021-04-30
  • 清风不堪酬
    没想到如此宏大的标题之下,书本身竟然如此之小。虽然作者在最近的讲座和撰文中修正了自己的部分观点,但是以“人文科学是语文学”的视角解决史学问题的方法是很值得学习与思考的——对于陌生语言自然可以服膺以语言学入手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的母语,语言学又该怎么运用呢?差评大都在说新清史一部分是胡乱喷人,我倒觉得作者道出了话语权争夺之外的一个问题——新清史,首先要能称得上“史”。2020-11-23
  • 雪代剑心
    其所谓“大元史”实质上是重视利用多语种文献,视角上则扩大到欧亚乃至全球,同时注意历史叙事/建构。一章对杉山正明、威泽弗德“历史叙事与建构”暧昧的评价态度,以及其从自身历史语言背景对蒙元史的反思,都难以令人有所收获。二章通过《汉藏史集》窥探出藏人并未异化蒙元王统,而是将其至于汉族王统序列;三章则从蒙元藏传佛教入手,上至西夏下到明,将三代统治者对藏传佛教的态度政策纳入到同一序列下进行考察;在章五其从自身学术背景,对新清史学者藏传佛教认知的批判(即“既不是满族化,也不是内亚化,而是西藏化”)无疑是全书的亮点和精彩之处。至于章四对藏密两种修法“历史叙事与建构”的解构,可见其历史语言的本行,个人也大体赞同其说法,尤其是在“演揲儿”的解释上。但“大喜乐”如其所言晚期如何“堕落”?并非建构一语能完全概括。2019-10-05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