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的核心问题意识是,现代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重新梳理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藉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建构路径,理解“宪法何以中国”。

★以历史主义的视野和方法,内在地描述中国宪法的动态演进过程,但并未被浪漫主义的民族文化诉求诱惑,而是转向以历史为公器的普遍主义反思。

★不仅关注中国宪制的发生学,也关注世界法权秩序的重建,思考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历史民族的使命。

比起美国稳步演进的宪法史,中国几经更迭的宪法史,看似是一笔“失败的遗产”。但问题是,人们是否可以抛开历史而理解现在?是否可以凭空制造出理想的宪制?所谓“失败的遗产”难道不是妄想凭空制造出“美丽新世界”的产物吗?抛开这笔“遗产”,人们是否有可能理解新中国宪制的本质以及构想未来宪制的可能方案?

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旨在探究一个困扰中国人一百多年的问题,那就是“宪法何以中国”:

——为什么自清末以来,中国需要现代宪法这么一个西方舶来的“劳什子”?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宪法,以及宪法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

——新中国宪法史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以“八二宪法”为开端的改革宪法阶段稳固下来,但“八二宪法”是否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时代的大变革?

——既往的宪法史(的经验教训)是否足以让国人据此设计一套社会主义宪法演进的基本法?


翟志勇,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代议制的基本原理》,译有《身披法袍的正义》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Karl
    司空见惯背后的深厚的理论2021-12-27
  • R.Peng
    很有意思的论文集,看来研究中国政治还得补补宪法学。摘录:共同纲领自我授权是为“自我否定”(留待人大,pp. 30-31),三大文件构成1949-54的不成文宪法(p. 35);五四宪法二元政体结构(人大+国务院常规政体-官僚制&国家主席/最高国务会议超常规政体-克里斯玛,p. 68);八二宪法写入保护名胜古迹,终结文革破坏文物+安抚宗教界(p. 78);爱国统一战线(pp. 87-88);领导和代表原则(pp. 91-101);“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区别(pp. 117, 171-172);党和人民的政治关系、党法关系(pp. 120-121);八二宪法的七/六种分权(p. 150, 154);民族国家与共和国(pp. 160-161);宪法中的中国与世界(pp. 198-208)2021-12-31
  • 多了多了
    一面是以革命话语为核心的旧的政法传统,在宪法序言和总纲中默不作声;一面是以人权与法治话语为核心的新的政法传统,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中热闹非凡。两者并存于整部宪法之中,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冲突、抵牾在所难免,但又共同掌控着新老交替的政法时局,可谓一景。2021-12-21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