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世界觀轉變的浪潮中,晚清文藝論者透過虛實交錯的想像,推開世界的窗戶,發現「非洲」。本書系統性與結構性觀察此一仍有待建構的學術議題:十九世紀中國人如何/為何接受、看待與想像非洲異域?「非洲」是在怎樣的知識結構與傳播模式下進入晚清文化界?當文人譯者面向自身不熟悉的新天地時,要如何呈現或傳達異域形象?肩負不同身分背景與任務的人士,必然因自身的屬性與位置,而牽動看待域外的特定視野,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學術訊息。觀察十九、二十世紀翻譯傳播於中國文化界的非洲文本,大多圍繞著「探勘非洲」與「冒險非洲」的主題,投射「自我」與「他者」、「本土」與「異域」、「中國」與「世界」的思辨,隱藏著作為翻譯者與創作者的「主體」與被描寫的「他者」的對應關係,並潛伏了一個群體的命運、遭遇、認同與應變。在「跨文化行旅」的架構下,本書觀察立溫斯敦、施登萊、凡爾納與哈葛德等人探勘/冒險非洲的文本翻譯與傳播到晚清中國的途徑,進而辨析各文人譯者投射的「非洲」形象與想像,替晚清文學與文化研究,開啟更豐富的詮釋面向。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殷顽民
    没有预期的精彩,论文组稿,各章(篇)之间有所重复,结论倒是足够简明,清末译介非洲探险文本的短暂风潮,原因主要一是开眼看世界(包括猎奇),二是讴歌西人冒险精神以鞭策国人,三是用非洲亡国灭种故事警醒国人。所以随着民国肇建、欧战爆发,世界形势、本国处境乃至知识分子对文明进步的理解发生变化,迅速令这个译介浪潮烟消云散。我最想看到的内容是彼时对黑非洲初次经验的形成,如何为国人当今对黑人极具种族歧视色彩的刻板印象奠定了基础,可惜书中仅有浮光掠影式的论述,未深入剖析,但揭櫫出中国礼教与西方殖民话语的交叠,亦可谓精辟2023-12-17
  • Amadeus
    选题非常有意思。西方作家对非洲的描写本就带着滤镜,又加上了晚清译者对西方、对非洲的复杂态度,往往还经过了口译者或英日译本的转述,殖民与平等、传教与科学、慕强与怜弱之间的张力使文本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流变。不过「译」本就与「绎」同源,晚清的有些译著还会径直称作「演译」,如能和其他题材的翻译作品对比,才更能把握非洲小说翻译的演绎程度。最后提到非洲小说在晚清盛行而民国罕见也很值得研究,可惜书中没有展开讨论。文本的对比相当细致,虽然偶有疏忽(如42页「发拳缩连,鬓夹颐」之「连」当属下读),但也瑕不掩瑜。2022-06-09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