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不求甚解
    粗读,想到很多。其实士不就引导了中国思想和文化吗?想到侯外庐,葛兆光,李泽厚等人的思想史。各有千秋,余的文章材料很多很细,严谨。比李泽厚的论证精细,理论运用上不像侯外庐定于一尊,而是注重理论的适用程度。可以说是站在古今中西审视中国传统,创造性转化,这才是大学者关注的点。个人目前看到李泽厚,尤西林可以比肩,这并不夸张,而后者往往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另外尤老师的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一书应该是哲学方向的更深层次的士的解读,应该相互结合来看。2018-02-11
  • 福 禄 夀
    凑合吧,总是不高兴他的不能自圆其说。2011-01-21
  • 飘飘白云
    这是余英时的文集,但大体上可由“士”这根绳串起来,仅仅确实隋唐以及科举部分。士起源于低级贵族,春秋战国从王官之学到“天下裂”,下层贵族与庶民流动融合,孔子的巨大影响之下,士遂专为文士。士在战国抗争的背景下收到追捧,齐国的“稷下”制度达到顶峰,树立了道高于政的理念。随后大一统政府的控制下,道统渐弱。汉初朝廷尊黄老,体制从秦制(儒表法里),循吏从儒(以吏为师,先富后教)。到魏晋,士不再是战国时的游士而豪族门第,在精神上也走向标新立异的清谈玄理之风。到宋明,新儒家受佛教影响,弥补形而上而成理学、心学,而商业的发达,四民重新异业同道:士魂商才。2016-03-12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