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时间与他者》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时间与他者》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时间与他者》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时间与他者》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时间与他者》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时间与他者》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时间与他者》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luminary clock
    (强势补卡+恭祝豆瓣读书回归)很薄,但思路清晰,在列维纳斯看来,实显的事件作为“现在”使永恒实存断裂,并使实存者浮现,但又让实存者在物质性的束缚中不断返回自身,陷入唯我的孤独,只有主体对不可知他者的无限探寻才能使主体超越自身并构成时间的绵延(“时间就是主体与他人的关系本身”)。个人有两个问题:1.主体-他人如何可以转向男性-女性?似乎有些语焉不详。2.考虑到列维纳斯对柏格森创化论的批评,不可知、神秘的他者是否(在政治上)可以意味着某种将临(而不可能)的弥赛亚?若是如此,列维纳斯的主体难道不是一种癔症化主体?那列维纳斯告诉记者“理论上我们确实应该善待邻人,但实际上我们应该考虑具体情况(比如巴勒斯坦就只能是敌人)”云云就不奇怪了。2020-10-10
  • 涅卡奇维奇
    比起列维纳斯的其他作品,这本讲座整理稿好读得多。对于实存的孤独,以及对于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我还是不太能接受,总有种这是“为了反对海德格尔而反对海德格尔”的感觉。从vivre的意思切入,反而让我觉得这是在掩饰“与自然语言的脱离”,因为似乎vivre作为“享用”的用法并不常见。对于死亡的绝对他异性的阐述很有启发性(虽然我并不认为这与海德格尔的“Sein zum Tode”不能共存),再从死亡导向他者,再导向“将来”。“不是用将来去定义他者,而是用他者去定义将来”,说得太好了。爱抚不是触摸,而是等待,是对一种不可通达却一直在到来的他异之物的等待。“与他人的关系是他者的缺场,这不是单纯的缺场,也不是纯粹虚无的缺场,而是在将来视域中的缺场,这一缺场就是时间。”所以,因为爱,我们真正地拥有了时间。2020-07-12
  • 哭之笑之
    不知道列维纳斯后来有没有看后期海德格尔……2020-09-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