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代哲学的智慧》内容简介: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

何为哲学?学院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在理论和体系中演绎,而且往往在基督教蔑视“智慧”的偏见之下推理。

阿多则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回答: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甚至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以来,直到基督教初期,哲学总是来自为着一种生活方式、对普遍世界观的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方式的主动选择。古代哲学因此不是一种体系,它是为“智慧”做的准备练习,是一种精神实践。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郁则
    对阿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能做芜杂的古代文本中梳理出一条通向现代的路线。本书的架构也是如此,尽陈列原始材料让他们自己发声,摹状出众多以哲学安身立命的先贤姿态。大体而论,这种私人化的接近灵修一样的生活态度令读着觉得更加真切,挺像胡适讲过的那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正因是个体修行,所以更加关乎每个人,阿多说希腊先哲接近东方人的性格,还是有点褊狭了。有段引述讲得特别好:灵修。把绵延留下。努力去掉你自己的情感、空虚和环绕你名字的喧嚣(它不时像一种慢性痛苦来撩拨你)。拒绝背后中伤。除掉自己的怜悯和憎恨。热爱所有自由的人。通过超越自己而成为永恒。2019-05-20
  • 孟冬
    《别忘记生活》里,阿多以歌德的浮士德为切入点,讲述浮士德是如何从灰色的理论世界回到常青的现实世界——过好每一刻,斯多葛主义的态度。在这本书里,阿多延续这一态度,但他不再借助文学参考系,而是直接还原哲学在古代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抽象理论的面貌。对古人来说,哲人并非思考论辩具有独创性和丰富性才被称为哲学的,而是因为他的论辩转变为对生活所起的作用。柏拉图的知识从来不是纯理论的,而是存在的改变,是美德,是亚里士多德的从静观事物中感到快乐,感到每个存在都是美的,从而达到自我的转变。古人承认生存的痛苦,但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就是针对痛苦的理疗,他们教导人如何体验快乐——去生活。只有当知识成为“生活”和在我们之中的“本性”时,我们才能从个人自我走到一个被提升到普遍性平面的自我,接纳生存的广阔,真正接近智慧2019-06-04
  • Adiósardour
    该书的第一部分就是第一阶段的工作重新追寻古代哲人“爱智慧”(philosophia)的起源和传统。希腊人称智慧女神为索菲亚(Sophia),不过,“索菲亚”这个观念在古代的使用却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表示灵魂向神祗的升华,亦可指人的知识学问,还可意味与他人打交道的心机技巧。哲人的“本职工作”,便是教导人尤其是不谙世事的青年人,通过日常生活最细微、最直接的生活琐事,学会安顿灵魂、向神超升,这就是最大的德性。这种德性要求生活的简朴真诚,实际上就是整个哲学追求的那种生活方式的根本旨趣。在自己著作的第二部分,阿多详细检查,古代哲学中不同学校,学派如何从不同的方面,体现“爱智慧”被看作是“灵修”这种生活方式的各自特点。指出在柏拉图学派那里,灵修把追求卓越(aretê)的对话伦理,与爱的升华密切结合。2015-01-04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